自汝辞余去,身违心不违。
有如别良友,独念少寒衣。
病榻茶烟细,春宵花气微。
邮亭宿何处,梦也到庭帏。
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年春天(据陈美林教授说)。当时吴敬梓与友人李本宣(字蘧门)游历了溧水、高淳等地,刚刚回到南京。也许由于旅途辛苦,一回南京他就病了。病中他特别怀念离家外出谋生的长子吴烺。吴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乃吴敬梓元配夫人陶氏所生,当时吴敬梓才十九岁。吴烺字荀叔,号杉亭。颇有才学,他既是文学家,著有《杉亭集》、《春华小草》、《靓妆词钞》;也是音韵学家,著有《学宋斋词韵》、《五音反切图说》;他还是个数学家,著有《周髀算经图注》、《勾股算法》等。吴烺很早就离开父母外出谋生,吴敬梓对此一直于心不安。他们父子感情很好,故这首词写得情真意挚。
首联谓吴烺自从别父而去,身虽离去而父子之心却时时萦系着。违,离开。颔联写父子感情之深。“有如别良友”句,写出其父子关系不是封建家长与子女的严父孝子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父子和朋友的关系。这种和睦的家庭关系,在封建社会是颇为难能可贵的。“独念少寒衣”句,既道出了作者对儿子的关心,也暗示吴外出谋生,生活过得很艰难,甚至连御寒之衣都成问题。吴敬梓移家南京至此已是第六个年头,他一直没有较固定的经济来源,就在这一年的春节,他是靠老画家王溯山送来的米才勉强过了年。饥寒已成了他们经常的伴侣。作者云“独念少寒衣”,并不是他不关心长子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如学业、婚姻、健康等等。在温饱难以解决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变得比其他问题更为突出了。
“病榻茶烟细,春宵花气微”二句,是就作者方面落笔的,也扣住诗题中的“病中”二字。茶烟,原光指乡间焙茶之烟,杜牧《题禅院》诗云:“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此处似指茶杯中的水气。花气,花之香味。陆游《村居书事》曾有:“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的名句。作者是在病中,故病榻旁茶烟细细,一刻值干金的春宵,花香微微。这两句均是作者病中所感。作者贫病交迫,虽才三十八岁,正是壮年,却渐感心力不济。虽然,此后他还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了十多年,但早年那种阔绰恢宏的气概则不复存在了。
诗的尾联二句,依旧是抒发对儿烺的深切关怀。他不知道吴烺今宵投宿于何处,更不知道他睡梦中是否也忆念着自己。邮亭,驿馆,是递送文书投止之所。庭帏,一作庭闱,束皙《补亡诗·南陔》:“眷恋庭闱,心不遑安。”原指亲之所居,后借指父母,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此时,吴烺的生母陶氏早已故去,吴烺此时也才满二十岁,却须背井离乡去自寻生计,作为其父,自伤自责之情是分外深重的。
本诗不象吴敬梓其他诗词那样大量用典,而是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使人能真切地感受其舐犊之情,很有真情实感。此诗应是《文木山房集》中的上乘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