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姓萧,全椒人,余从母之子也。
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
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
弱冠父终天,患难从兹始。
穷途久奔驰,携家复转徙。
吁嗟骨肉亲,音问疏桑梓。
今年游真州,兰若寄行李。
中有一比丘,闻我蛩然喜。
坐久道姓名,知为从母子。
家贫遭飘荡,耶娘相继死。
伯兄去东粤,存殁不堪拟。
仲兄远傭书,遥遥隔江水。
弱妹适异县,寡宿无依倚。
兄弟余两人,流落江之涘。
髡缁入空门,比身长已矣。
哽咽语夜阑,寒风裂窗纸。
此诗是乾隆四年(1739)作者二游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时所作。这次他寄居在僧舍中,其中有个俗姓萧名宏明的僧人,原是其姨母之子,而写下这首诗赠给他。此诗并未用寄赠体的方法写,仿佛向第三者陈述他与僧宏明的身世及相遇的经过。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有关吴敬梓家世方面的情况。
此诗分两部分,前半叙述自己的身世,后半则写与宏明的邂逅相逢及宏明的身世。
“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二句,说明自己十三岁时母亲就去世,而失去依靠。恃,依赖,凭藉。《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古代诗文中以怙恃为父母的代称,父死称失怙,母死称失恃。“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谓跟从嗣父吴霖起去赣榆县学教谕任所事。赣榆是江苏最东北角的一个县,与山东交界,靠近黄海边。故云“海上”,赣榆距安徽全椒确实有近千里之遥。“弱冠父终天”句,谓其父去世后,他开始体验到家族内部的倾轧,故云“患难从兹始”。
“穷途久奔驰,携家复转徙”二句,言自己处境困窘,只得奔驰道路被迫移家南京。这次移家南京后他仍生计无着,有时还常得离开南京谋求生计。移家以后,他只回过全椒一次,故“吁嗟骨肉亲,音问疏桑梓。”骨肉亲当指僧宏明这些骨肉之亲,音问,音讯,书信。桑梓原为古代住宅边常栽之树木,东汉以来用指故乡,此处指全椒。自从移家南京后,与家乡少了联系,连骨肉之亲的消息也很难知道了。
“今年游真州”以下六句写这次二游真州遇见僧宏明的经过。真州,宋元时真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兰若寄行李”句谓寄居于寺庙之中。兰若,即指寺院,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意为寂静、无苦恼烦乱之处。“中有一比丘”句,谓其中有位男僧。“比丘”为梵语,意为乞者,佛教用指出家修行的男僧。“闻我跫然喜”句,语本《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喜矣。”跫然,欣喜的样子。使僧宏明感到欣喜的是吴敬梓的全椒口音,这使他们的距离立即大大缩短了。这使他们攀谈了起来。“坐久道姓名,知为从母子”二句,谓他们由乡音联系起来,聚谈甚久,互道姓名,才知僧宏明原来是姨母的儿子。
“家贫遭飘荡”以下几句,概述僧宏明的苦难身世。“遭飘荡”,语本杜甫《羌村三首》:“世乱遭飘荡,身还偶然遂。”由于家贫,故生活不安定,父母亦相继去世。长兄去了广东,死活也不可知。二兄也远离家乡,为人抄书,江水遥遥不能归乡。伯兄,长兄。东粤,广东。拟,揣想,估量。傭书,受雇为人抄书。《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用官傭书以供养。”小妹也去了异县,目前守寡无依无靠。弱妹,年少之妹,指最小之妹。
“兄弟余两人”以下四句,写其兄弟二人流落到长江边。他自己(也可能包括其兄弟)还剃发做了和尚,这一辈子也许就这样罢了。涘,水边,河岸。“江之涘”,语本郑曼季诗:“鸳鸯于飞,在江之涘。”髡,旧时对僧徒的贱称。缁衣,浅黑色的僧服。空门,佛家。佛教谓色相世界,皆是虚妄,能破除偏执,由空而得涅槃,以空为入道之门,故称空门。“此身长已矣”系袭用杜甫《石壕吏》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诗在宛转低回中结束,寒风将窗纸都吹裂了。夜已深,两人都哽咽不能语。两人同病相怜,感叹唏嘘。
诗中大段引用僧宏明的话,而不作议论,显然受到杜甫《石壕吏》的影响。诗开头一段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则与《石壕吏》不同。此诗较少用典,语句疏朗明快,结尾亦含蓄有余味,均是其成功之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