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王大令妾,王诗:“渡江不用楫”,后人诗亦云:“桃叶春深夜渡江”,则其渡宜与江相近,不当在秦淮上。然彼自送其妾耳,何与人事?此处之必用渡而不可以设桥者,则以通济水关天门来水,不设桥以闭塞水道故也。顺治时李某为江宁守,设木桥。康熙癸卯易木为石,以垂永久。又不知废于何时?今则仍木桥,名利涉。图作于康熙丙午年,正有木桥之时。图中仍为问渡之景,绿柳毶毶,画帘隐隐,作二人者立于渡口,舟子操小榜,轻摇以至,则王山人所以存古意也。
花霏自板桥,昔人送归妾。
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
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桃叶渡(在今南京夫子庙贡院东原利涉桥处),相传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此接送其妾桃叶而得名。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亦长于行草,与其父并称“二王”,当时名声很大。据说王献之(字子敬)在此接送桃叶时,为她作有几首《桃叶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桃叶歌》者,晋王子敬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其中有一首谓:“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吴敬梓序中对桃叶渡是否就是王献之送其妾之处提出了怀疑,是颇有道理的。小序中所引两句诗中均提到“江”,《桃叶歌》中另有一首亦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这里江是指长江。而“没命江南渡”句,更明确说明是由江北渡向江南。因此,桃叶渡“不当在秦淮上”的结论应是正确的。
小序中还说明桃叶渡起初不设桥的原因。秦淮河流至通济门外九龙桥,分为内外秦淮河,外秦淮河成为南京城的南护城河。而其正流称为内秦淮,过九龙桥直西,自东水关入城,不设桥是为了不闭塞水道,这是有道理的。
“顺治时李某为江宁守,设木桥”二句,“顺治时”说的是顺治三年(1646),为江宁守的李某乃是李正茂,然而,“设木桥”的并非李正茂,而是个叫金云甫的财主从孝陵卫迁居于此,见渡河者常因渡船翻覆而被溺死,便捐款于此建了一座木桥。李正茂只不过将此桥题名为利涉桥罢了。康熙癸卯即康熙二年(1663),又将木桥改为石桥。小序云;“又不知废于何时。”实际上,石桥刚建不久,由于一班相信风水迷信的“学中人”唆使,石桥被拆毁,金云甫死后,又重建了木桥,人们为了纪念金云甫,还为他立祠祭祀。王山人于康熙五年丙午(166)绘《金陵景物图》时,“正有木桥之时”。
小序中介绍了桃叶渡画中的景物。当时尽管有木桥,但图中仍画出问渡之景。“毶毶”,原指毛长的样子,《诗经·陈风·值其鹭羽疏》云;“白鹭青脚,高尺七八寸,头上有毛十余杖,长尺余,毶毶然,与众毛异。”此处指柳丝长垂的样子。画帘,装饰美丽之帘。杜牧《钟陵怀旧游诗》:“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帘卷画帘。”画中还有两个人站在渡口待渡,而船夫轻摇着一条小船过来。榜,船浆,借指船。李贺《马》诗云:“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王山人,疑指吴敬梓的忘年交画家王溯山,他出身名门,隐居蒋山(即钟山),故可称为“山人”。他曾绘有《左茅右蒋图》等关于南京的景物图,“存古意”,即保留桃叶渡作为一个古渡的原貌,故不画木桥而写行人待渡。
《桃叶渡》一诗,似是一首五言律诗,其实平仄粘对均不合,且押入声韵仍是一首古体诗。“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二句,谓正是花落春归时节,白板桥上花片飞飞。霏,飞散。白板桥,在吴敬梓的诗词赋中也一再提及,这里既是他早年的冶游之地,又是他移家南京之后的定居之所。从这首诗看,白板桥似乎便是建于桃叶渡边的利涉桥,此系木桥,可能用白板铺垫桥面,因而呼为白板桥。“昔人送归妾”,用王献之送桃叶归之事。
“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二句,铺叙王献之送别的情景,夸饰桃叶的美貌。倾城,形容女子的美貌。《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笑靥,原指女子笑时颊上露出的酒窝。考虑到这是晚春时节,故此处笑靥应指柳花。柳苞舒展,柳绵飘飞。此处亦以柳含笑靥喻指桃叶渡江时笑容可掬的神态。
“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二句,分用两个关于桃叶渡附近的传说。邀笛,即邀笛步,古迹名,旧名萧家渡,在南京城东南青溪桥右侧。晋桓伊善乐,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与伊不相识,令人谓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为作三调。弄毕,便去,客主不交一言。后人为其地为邀笛步。沉埋,消沉。因年代久远,实际上对它的准确位置也已不能说清楚了。麾扇,即麾扇渡。《金陵志》,“陈敏据建业,军临大航岸,顾荣以白羽扇麾之,敏军溃散,因名麾扇渡。浩劫,指深重的灾难,南北朝时期,南京历经兵乱。
“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二句,带有点调侃的味道,这两句与上两句同属议论,意思是,著名的邀笛步、麾扇渡都湮没无闻了,也许人间注重美人吧,只有桃叶渡还至今犹在。
这首诗也是就桃叶渡的传说,抒发怀古之幽情,由于作者对这一传说本身便有怀疑,但这首诗前四句还根据传说本身展开,而后四句则生发开去,观点新颖不落俗套,倒也别具一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