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雀化虹藏,又过了、今年冬序。临水槛、寒潮绿减,夕阳红聚。几处霜风催铚艾,谁家夜月鸣机杼。更木兰、椒叶盖奚头,糟床注。

岂合在,他乡住。岂合被,虚名误。盼故山榛莽,先人丘墓。已负耦耕邻父约,漫思弹铗侯门遇。再休言、得意荐相如,凌云赋。

吴敬梓移家南京之后,并未立即适应新环境。家族内部的纷争是少了,闲言碎语等“乡里诟谇”也少了。但全椒的朋友也都留在故乡,南京的社会还未完全接纳他,迁居的欣喜过后,他迎来的是冷落、寂寞。这时“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的感觉不见了,而代之以绵绵不尽的乡关之思。《满江红》便作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可大致考定。此词开头“雀化虹藏”四字,点出了农历十月的节令特征。雀化,出《神仙传》:彭祖云:“仙人者,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雀化为蛤,雉化为蜃,失其本真,更守异气,愚心未愿此已。”《岁华纪丽》:“十月鹤语之辰,雀化之日。”注引《家语》:“立冬之日,雀入大水为蛤。”虹藏,《礼记》:“孟冬之月,虹藏不见。”孟冬,即初冬十月。由“雀化虹藏,又过了、今年冬序”两句,不难断言,此词当作于十月中下旬,立冬之节刚过。此词在《文木山房集》中,排于《乳燕飞·甲寅除夕》一词之前,而吴敬梓移家南京是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二月,因此,此词大致可以考定作于雍正十一年癸丑(或雍正十二年甲寅)十月的下旬。是吴敬梓移家南京不久以后。

冬序,语本王融《寒晚敬和何征君点诗》:“疏酌侯冬序,闲琴改秋律。”立冬的节令已过,冬天便降临了。“临水槛、寒潮绿减,夕阳红聚”,这几句更进一步写出初冬季节的特征。水槛,可能是水亭的临水栏杆。绿减红聚写的是初冬黄昏的景象,天气已渐渐冷了,寒潮和霜风,使昔日依依绿柳开始衰落,而夕阳西下,把红光映照在秦淮河上,红彤彤的一片。见到此情此景,读者不难联想起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境象是何等相似!

“几处霜风催铚艾,谁家夜月鸣机杼”二句,已是夜晚景物。夕阳下山以后,秦淮河上,月兔东升。因已是初冬十月,天气已有几分寒意。故称风为“霜风”。铚(zhì)艾(yì),收割。铚乃割庄稼用的大镰刀。《诗经·周颂·臣工》:“奄观铚艾。”机杼,织布机,机以转轴,杼以持纬。夜月之下,织布机声不绝于耳。当时南京的纺织业相当发达,在最繁盛的秦淮河一带,夜闻机杼声也就很自然了。

“更木兰、椒叶盖奚头,糟床注。”木兰,椒叶(椒树之叶)均芳香之物,以至用以盖酒以取香气。如李贺《南园》诗:“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糟床,榨取器具。当时秦淮河一带到处是酒楼。词的上阕写秦淮河的初冬气象,衰瑟中透出繁华,作者是以欣赏的角度来描写的。

“岂合在,他乡住?岂合被,虚名误?”合,应当,应该。词的换头连用两组发问,转换了话题,就眼前的繁华景,生发议论。该不该为眼前景物付出背井离乡的代价。该不该为了眼前的景物而抛弃虚名?这虚名应与科举有关。吴敬梓籍贯安徽全椒,移家南京后事实上已放弃了正常的科举考试资格。放弃科举道路,在作者眼里只是不被虚名误。虚名误,见宋晏几道《玉楼春》:“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丢掉故士,丢掉功名。这对一个世家公子,是须不小的勇气与毅力的。

“盼故山榛莽,先人丘墓。”这是全词中思乡情味最浓的部分。故山,是指作者在全椒山中的旧居。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先人丘墓,语本《汉书·杨恽传》:“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尽管田庐尽卖,祖辈的坟墓还在故乡。这是作者移家南京后对故乡仍魂牵梦绕的一个重要原因。孝是儒家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乡里人面前,作者已是一个败家之子,这已是不孝了,抛下先人丘墓去异乡定居,这自然更是不孝,这是让作者心里难安的。

“已负耦耕邻父约,漫思弹铗侯门遇。”这两句写自己既不可能守着祖辈田产,以稼穑为生,又不能受达官贵人的知遇而谋得一官半职。耦耕,二人并耕,泛指耕种。陶渊明《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弹铗,弹击剑把。据《战国策》孟尝君食客冯谖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来比喻有所希求于人。“漫思”,休想。“漫思弹铗侯门遇”句,见出作者对统治者已不存幻想。对统治者的本质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再休言,得意荐相如,凌云赋。”得意,即杨得意,司马相如的同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凌云赋,王湮《南至云物赋》:“才非瞽吏,未知天道之祥;文如相如,愿献凌云之赋。”这三句是承接上文的意思而言的,移居九朝故都南京以后,他并未一朝交泰,仍然未找到可以飞黄腾达的进身之阶,也无有力者举荐。为此,他非常失望,这是他作这首词的心境。

《满江红》多用入声韵,因而声情激越,宜抒发豪壮情怀与恢张襟抱。然而这首词改用上去韵,这种做法虽宋、元、明、清时均都有人写过,但为数极少。作者这样做,其原因是他所抒发的情感并不高亢激烈,而是沉郁凄怆的。用上去韵能使声情凄郁。词中用仄声韵者在选择押入声韵或上去韵时,常须顾及这一点。《贺新郎》词用韵情况与此相似。吴敬梓虽在格律问题上并不特别严谨,但在这一点上倒是匠心独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