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老爹与卜老爹


《儒林外史》反映的是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景况,吴敬梓的高明处在于他不是孤立地看待自己的描写对象,而是将其放到一个广阔的现实的大背景中,多方观照,因而使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十分丰富厚实。作者笔下,除却各类士子外,尚有不少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物,如僧道吏役、星相占卜、戏子娼妓、裁缝菜农等等,全书并不仅仅说些“举业”“选政”(胡适语)。而各种角色联袂而来,全为作者的“公心”所驱使,服务于“指摘时弊”(鲁迅语)的目的。

小说中“牛、卜二老者,乃不识字之穷人也”(卧本评语)。牛老爹晚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化了”,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孙子牛浦郎。虽是“孽障种子”,但舐犊情深,老人还得为他操心,一心想替他娶得一个媳妇,恰巧“间壁开米店的卜老爹”也是命乖,“小女亡故了,女婿又外出经商,遗下一个外孙女”。卜老爹将外孙女嫁与牛浦郎,两位老人竭尽全力为牛浦完了婚。

既是穷人,便处处见出窘迫。结婚无房,牛老爹不声不响,“把自己的被褥搬到柜台上去睡”,作者于此有一段文字:

当日牛老爹让出床来,就同牛浦把新做的帐子、被褥铺叠起来,又匀出一张小桌子,端了进来,放在后檐下有天窗的所在,好趁亮放镜子梳头。房子停当,把后面天井内搭了个芦席的厦子做厨房。

描写细极。此乃作者苦心所在,读者切不可让其轻易滑过。牛老爹以老迈之身,为孙儿婚事里外拾掇,虽无一句言语,已尽可使人伤心落泪。可惜小牛对此毫不动情,整日价想的是如何学诗,以便与相国、督学、太史、通政以及太守、司马、明府们“往来”。婚后“嫡亲三口儿度日”,小牛却不好好做生意,弄得小店本钱“十去其七”,“渐渐的撑不住了”,牛老爹“气的眼睁睁说不出话来”,小牛又“总归不出一个清帐,口里只管‘之乎者也’,胡支扯叶”。这是老人梦想靠其送终的孙子呵,这是老人爱之殷殷的孙子呵!可怜老人“气成一病”,“病不过十日,寿数已尽,归天去了”。呕心沥血的结果却是如此令人伤心。

卜老爹过来帮着料理后事(又哪里仅仅是帮),后来又收留了无处容身的小牛俩口儿。讵料不久卜老爹亦追随老亲家黄泉路上作伴去了。

牛浦郎堪称“世上第一等卑鄙人物”(卧本评语),与之相反,牛、卜二老爹可算是第一等高尚人物了,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恳挚、肫诚的人性的光辉,而这又恰恰是与作者同一阶层的某些士子所没有的。吴敬梓的思想较为复杂,魏晋玄风、颜李学说都对他有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持以立身的仍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他对孝悌、诚信之道一直念念不忘。其实这些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十八岁生父见背,未几姐夫亡故,二十三岁嗣父辞世,亲人相继永别,对作者打击很大,再加上夺产之争、科场失利、故旧冷落,更使他充分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从而也就愈加渴望人间温情的存在,此处对牛、卜二老爹的叙写,卧本有评曰“寄托良深”,诚为至言。事实上,对那些势利者,不论是佛门弟子(如汶上县薛家集观音庵的和尚)还是儒林名士(举不胜举),作者都毫不留情地大加挞伐,而对那些笃于情谊者,又总是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予以颂扬。

牛、卜二老爹虽处社会最底层,经商却并不苟苟于利,是以终可入“君子”的行列而无愧色。牛老爹对小牛百般呵护,骨肉连心,权且不论,单是两位老人的交往,就足足令人感慨不已。牛老爹未死前,常常在柜台上摆些豆腐乳、笋干、大头菜和卜老爹一起就着“店里卖的现存百益酒”,两人“坐着说些闲话”,真是其乐也融融,与假名士、假道士、假道学们的“大宴莺脰湖”之类,断不能同日而语。张潮《幽梦影》有云:“人莫乐于闲……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牛、卜二老爹常“说些闲话”而不是如范进、匡超人之流样为了炫学、打秋风或是做别的勾心斗角的勾当。美至于朴,则已尽矣。吴敬梓往往于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显示出思想家的睿智来。

牛老爹死后,卜老爹有四哭,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重头戏,经此四哭,一个至情至性的厚道老人形象早已跃然纸上;牛老爹刚死,卜老爹“慌忙走过来,见尸首停在门上,叫着‘老哥’,眼泪如雨的哭了一场”,此为一哭;料理完后事,小牛夫妻搬到卜老爹家中,老人“也到他房里坐了一会,只是想着死的亲家,就要哽哽咽咽的哭”,此为二哭;除夕时卜老爹命小牛“在房里立起牌位来祭奠老爹”,新年初一,“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又说道:‘你到坟上去,向老爹说,我年纪老了,这天气冷,我不能亲自来替亲家拜年。’说着,又哭了”,此为三哭;初三出去贺节,“在人家吃了几杯酒和些菜,打从浮桥口过,见那闸牌子家换了新春联,贴的花花绿绿的,不由的一阵心酸,流出许多泪来”,此为四哭,只是至此已然哭不出声来,唯有流泪了。

《外史》写哭处多多,作者讽刺的功力,也是常常借着这“哭”而显露出来,细节描写的作用,或许于此亦可觇知一二。比如有范进丧母之哭、赵氏哀王氏之哭(假哭)、王玉辉思女之哭、鲍文卿怀倪老爹之哭,等等,事由不同,哭法不同,因而效果也就不同,读者或因之喷饭,或因之唏嘘,而其对人物的爱憎,也就渐渐的鲜明起来了。此节写卜老爹之哭,全书中与之相似的描写,不只一处,而尤为相近的,当是甘露庵老和尚之哭牛布衣。也是四哭:牛布衣临终留言,“老和尚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纷纷落了下来”,是为一哭;牛布衣“挨到晚上,痰响了一阵,喘息一回,呜呼哀哉,断气身亡。老和尚大哭了一场”,是为二哭;待把一间“堆柴的屋腾出来,与他停柩”,并“取一张桌子,供奉香炉,烛台、魂幡,俱各停当”之后,“老和尚伏着灵桌又哭了一场”,是为三哭;直到“老和尚每日早晚课诵,开门关门”,仍是“一定到牛布衣柩前添些香,洒几点眼泪”,是为四哭,与卜老爹四哭相映成趣的是老和尚终了也哭不出声来,只能“洒几点眼泪”了。

《儒林外史》作者在“指摘时弊”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塑造一些正面形象。《儒林外史序》云:“《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书中颂扬牛、卜老爹这等人物的优秀品格,也就是将人性的亮面展示给人看,以便给人以奋斗与谋生的力量。吴敬梓在《酬李蘧门》诗中,有“愿得常携手,互作韦弦佩”的句子,充分说明了他对真正友谊的向往与追求,而真正的友谊是超功利的,牛浦与牛玉圃的尔虞我诈,杨执中、权勿用与张铁臂的虚与委蛇,匡二对潘三的“始乱终弃”以及一大帮牛鬼蛇神的各怀祸胎、狼狈为奸,都与之水火不容,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的大氛围中,尚有如牛、卜老爹这样淳朴、笃诚的长者足以动人情怀,摧人肺腑。作者还极口称赞余特、余持的孝悌,不厌其烦的交待早期匡二对匡太公精心伏侍,孺慕之诚,出于至性,几欲催人落泪。即使对“中间人物”如马纯上、蘧公孙诸人,作者也忘其不端,嘉其良质,写其对文字狱受害者的同情,表现其乐于助人热肠善行,使人于重重压抑中想见其理想的美好与绚烂。

牛、卜老爹所占篇幅,不可谓不短,而短篇幅却能透出作者大寄托,这已不是什么技法的问题了。金圣叹批杜诗,于《望岳》下感叹道:“非有大胸襟不能领略此等大境界”。结合吴敬梓生平来考察他的创作,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移家赋》中他十分留恋“讲孝友于家庭”的故家,只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徒剩伤感了,小说中卜老爹哭牛老爹,这其实也是作者在哭往事、哭世运呵。沈大成在《全椒吴征君诗集序》中,说吴敬梓“少治毛诗,于郑诗孔氏之笺疏,朱子之集传,以及宋元明诸儒之绪论,莫不抉其奥,解其症结,猎其菁英,著为《诗说》数万言,醇正可传”,“醇正”二字,二进(周进、范进)不曾具有,二王(王德、王仁)不曾具有,二严(严大位、严大育)不曾具有,西湖名士、娄府清客、刻薄盐商们不曾具有,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萧云仙之类的“真儒”有之,而小人物如牛、卜二老爹者亦有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