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关于吴敬梓及其思想研究

关于吴敬梓及其思想研究


(一)思想渊源、内涵及其嬗变历程 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均有其历史与现实的两种土壤,而绝不会凭空产生,生而具备。吴敬梓思想观点的形成,也正如此。陈美林在《鲁迅与吴敬梓》文中指出,吴敬梓由于母丧、出嗣、父死、遗产之争以及家道中落,由盛而衰,使他大开了眼界,对现实人生,有了更为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他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他又十分喜爱魏晋、六朝文化,接受了魏晋、六朝文化学术传统的影响。现实的观察经历与历史的继承衍续,无疑对吴敬梓的思想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李汉秋《吴敬梓与魏晋风度》一文,对吴敬梓所受魏晋士人风度的影响,作了专门探讨。文中认为,吴敬梓接受了魏晋士人强调本性,反对束缚,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因素,而在纵心肆志、恣情任性的魏晋风度表现形态里,注入更多个性解放的自由思想,吹进明清时代的新鲜空气。吴敬梓的不满封建黑暗,以愤世嫉俗走向批判社会,也具有魏晋影响的成份;而其称扬隐逸,淡薄功名,向往淳朴淡远的生活意趣和淳朴敦厚的道德品行,均为接受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李文最后指出,魏晋名士发挥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抗击名教,吴敬梓受清初进步思潮影响,主要是从儒学内部起而批判理学,但无论魏晋名士还是吴敬梓,都未能完全冲破儒学名教。

吴敬梓的思想观点,又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周中明《应该全面地认识吴敬梓的思想转变》一文,则对此作了动态发展的分析。周文结合吴敬梓的生平及创作,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指出其思想嬗变历程,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从封建家庭的浪子到封建阶级的逆子;二,从热衷于科举功名到弃绝仕进;三,从笃信儒家思想到竭力追求民主思想。最后,周文指出:吴敬梓既不是个神圣的天才,更不是个终生没有思想变化的顽固派,而是个面对现实,永远进击的战士;不是他的世界观和创作发生矛盾,而是从早年到晚年他的世界观本身经历了矛盾和发展的转化;他在积极投身于改造社会现实的斗争中,也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前进,终于攀登上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为人类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历史性价值的伟大艺术珍宝——《儒林外史》。

何满子《吴敬梓是对时代和他自己的战胜者》一文指出,吴敬梓是充满矛盾的人物,即使他断然地选定了生活道路以后,甚至到他生命的暮年,他仍然在同自我战斗着,经受着无穷的克己的苦恼。而表现在其生活道路上最耀眼的特点,便是他的独立自主的品格。他是他自己的命运的真正主宰,自己的道路的独断的选择者。他生命中有两次最大的、有决定意义的转折,一是毁家迁居,一是辞避征辟。两次都是他自己决定的,既不是屈服于压力,也不是由于接受劝导。行为是内在心理思想的具体袒露,正是独立自主的品格,决定了吴敬梓的选择,虽有矛盾但能最终战胜自我,这便是吴敬梓不同寻常之处。

探讨吴敬梓的思想意蕴,或从宏观整体进行扫描,或从微观材料入手作具体剖析,何泽翰《有关吴敬梓早期思想、生活和创作源泉的重要资料古诗三首新注》,便是由有关作者的几首古诗(吴檠《为敏轩三十度初作》、金榘《次半园韵为敏轩三十初度同仲弟两铭作》及金两铭和作诗等三首)入手,通过注释解析,对吴敬梓的思想进行了阐发。何文指出:通过这三首诗的整个内容,使我们了解到吴敬梓在三十以前,还是相当热中于功名的;到三十以后,由于费去了半生的切身痛苦经验,才彻底觉悟,死心塌地,断绝了功名富贵的念头,反戈一击,写出了抨击腐朽的科举制度和那个社会的种种黑暗的光辉小说《儒林外史》。这三首诗可说充分反映了作者吴敬梓在“穷”与“达”、“贫贱”与“富贵”、“屈服”与“顽抗”这一痛苦斗争的转捩过程。

此外,吴组缃在其贺信中,对其五十年代提出的有关吴敬梓具有民族思想的论点,再次作了申说。

(二)诗歌创作研究 吴敬梓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出色的诗人。其诗、词及骈体文字,也俱擅长。在本次讨论会议中,关于其诗歌创作,也有专门文章。周德恒《读〈杉亭集〉札记:吴敬梓逸诗初探》一文,结合有关材料及吴敬梓、吴烺生平,对收入吴烺《杉亭集》中的六首诗歌作了细致考辨,其结果认为,这六首诗有可能是吴敬梓的作品而误编入其爱子吴烺《杉亭集》中去了。此论不失为一家言,对全面深入研究吴敬梓的创作,多有助益。此外,丘良任《吴敬梓题〈卢见曾出塞图〉诗》,通过具体诗作的分析,对吴敬梓诗歌创作的成就,作出了充分印证,且对其与卢见曾之交谊,也作了详细阐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