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建国四十余年《儒林外史》研究回顾

建国四十余年《儒林外史》研究回顾


二百四十余年前,程晋芳在其《怀人诗》中,便曾对《儒林外史》作出过如是评价:“《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如果将这算作是《儒林外史》研究的最早评论,那么,迄今为止,其研究历史,已经过了将近两个半世纪的漫长历程。综观全程,我们认为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一)十九世纪末期以前为第一阶段,是为无意识研究期。本阶段的研究,或只言片语偶带连及,或文人雅士茶余饭后为消遣做评点,既少专论,更谈不上明确的学术研究意识。(二)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跨度极大,内容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则多出于服务政治文化运动需要之目的,如十九世纪末严复、梁启超之倡导小说,鼓吹小说的社会价值,乃以为小说可宣传改良,为其维新政治服务;而本世纪初陈独秀、胡适之诸公推崇宣扬小说,则借助于小说中离经叛道的内容与其通俗浅显的白话形式行其“托古改制”之革命,进而服务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文革”十年,以《外史》附会政治需要,作“批儒评法”之工具,已堕恶趣,又离学术远矣。虽然如此,本阶段中所取得的成就却也不可抹煞,如胡适《吴敬梓年谱》、《吴敬梓传》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有关内容等,均开一代研究局面。而五十年代学人的一些研究及在此前后有关资料的开掘发现,也功绩不小。(三)1977年以来,为《儒林外史》研究的第三阶段。本阶段,《儒林外史》研究方始走上了真正的学术轨道,其表现为:专家诞生,研究群体形成,恢复了客观求实的学风,出现了全面系统研究的特征,《儒林外史》及吴敬梓研究相对成了显学,而大批专论的刊发及系列专著的问世,更显示了本时期的研究成就的辉煌。

新中国建国后的《儒林外史》研究,以“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界,形成前后两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