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地区对《儒林外史》一书的研究论著大多发表在50—80年代,尤以50—70年代为高潮。研究考证大家为杨昌年、郑明娳、雍权、乐蘅军、许深荫、宁远、徐鳌润、徐作圣、苏同炳、赵聪等。本文拟就各家对《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作者研究、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及特色影响等方面的学术观点作些介绍。
关于《外史》的时代背景。《外史》是作者吴敬梓将他耳闻目睹的一些儒林怪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巨著。他假托明代,实写的就是作者身处的清代。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使他写出如此伟大的巨著呢?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杨昌年先生(1930~)在他的专著《书生现形记——〈儒林外史〉》中认为突出的重点原因有四,即:1.异族统治下的思想钳制与怀柔笼络;2.吏治结党贪渎与军政腐败;3.科举毒害与民生贫富悬殊;4.社会风俗浇薄与礼教的毒害。
吴敬梓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统一中原方定,清朝廷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高压与怀柔双管齐下的方法,“一用唬杀立威、大兴文字狱;二则以羁縻招抚、冀成笼络之功。”“而吏治之坏、康熙时已呈端倪”、“内有聚敛之臣、外有贪黩之吏,则国势其有不替乎?”(见台湾《儒林外史》研究者、杨昌年先生高足、女学者郑明娳专著《儒林外史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3月初版。)
台湾学者徐作圣先生在他的研究论文《儒林外史的取材与写作背景》(艺文志88期,1973年;又《古今谈》144卷32—37,1977年5月)中认为:“满清帝国主义为着巩固他的政权,对消弭士大夫阶级的反抗措施,越来越毒辣:一面加强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滥施刑戮,任意株连,以镇压士大夫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一面施行牢笼政策,利用科名和宋儒重视的伦理观念,作怀柔的工具,转移士大夫的视线,藉以约束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消磨精力于八股试帖和世事无关的学术研究。冀图从心理上,根本消弭民族革命运动。”
论及科举势力的影响,郑明娳认为:“自从明太祖定八股取士之法,遂开中国数百年陋制。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以吴敬梓在《外史》中着力描写科举之鬼态,就因为这正是他最感痛心之所在。
吴敬梓所生活的清康、雍、乾时代,去明鼎革不远,社会上的许多风气习俗都还一脉相承,保持着明代社会的许多老样子。明代社会是怎样一种形态呢?是“皇帝利用知识分子来行使他的统治权,而知识分子便利用参政的机会培植自己的利益,结党营私,把老百姓踏在脚下,造成一种中间剥削的仕宦缙绅阶级”。(见雍叔《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1957年)这便是明朝社会的形态,也就是《儒林外史》所描绘出来的明朝社会。在《外史》的篇幅之中,人情冷淡,风俗浇薄,处处可见。社会风气,礼教陋习,腐恶酷烈如此,论其实在,原是基于明末清初当时之时代背景的。
郑明娳总结《儒林外史》的文学形成趋势,从小说之演进、讽刺之产生两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夫文学杰作之诞生,虽有恃乎作者之才力,尤须倚乎潮流之演进。”“《外史》得助前人之力者,如洗炼之白话文字,故刻画人物、见栩栩之妙;伏笔之运用,于结构经营,传呼应之趣;而于世态人情之描绘之成功,《金瓶梅》后实无出其右者,则《外史》之作,亦趁源挹流,特踵事以增华耳。”
台湾学者对《外史》的作者研究,也颇有见地。如杨昌年教授考定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康熙40年(1701年)生,乾隆19年(1754)以痰涌卒于扬州,终年54岁。杨昌年所制安徽全椒吴氏家族可考的世系如下表:
杨昌年并指出:“敬梓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在青年时期,其父去逝,又因敬梓生性孝慈豁达,一如祖父,而他的冶游挥霍,不善营生,则又不同。功名不成,家业荡尽,逼得破产移家,落魄贫困。虽然他生性洒脱,但人情的炎凉,现实生计的艰难,对他来说仍是不无悔恨凄凉。这在他的诗文中可见,如《减字木兰花》词。”“言为心声,从敬梓的作品可见他并不是绝意功名,只是性格与环境,使得他坎坷终身。由于性格的豪放而破产、由家业荡尽而环境贫困,中间虽有荐举鸿博的机会,又因病而不行,时乖运蹇,竟无转机,终于落魄潦倒而终。所谓‘诗穷而后工’,文学作家,多有因为境遇困逆,迫使生命动力转向,在文学作品中去寄托理想,表现自我,而求宣泄之后的快慰平衡的。我们一方面为吴敬梓的遭遇坎坷而深感悲悯同情;另一方面又为他庆幸,正是因为他有此困逆不平,所以能专注凝聚他充沛的生命动力,写出了不朽的文学杰作《儒林外史》,人生的得失,原是如此。”
关于篇章结构,首先鲁迅先生曾提出《儒林外史》为“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从此之后,一般学者皆以此为定论。近来台港学者,有提出以涡漩式结构盖论全篇的(乐蘅军:《世纪的漂泊者——儒林外史群像》,现代文学45期),夏志清先生则认为是三段式结构(见Thescholars)。然而台湾学者郑明娳认为“外史之结构乃以主题提纲全书,益以短篇自成起讫,而又变化无端,连接无痕也。”“《外史》驱遣百六十余人于大江南北数省之间,行事于有明前后百年之内,以其从琐碎处描写,受广泛时空材料限制,故多单独情节,而无一贯串全书事件之主角,无一提纲全书情节之高潮。然群山嵯峨中,必有主脉拈连,短篇情节内,必有主题贯串,错落之余已具互见之妙。固非‘集碎锦’所能济其功也。”郑明娳依据西欧人麦勒克莫(Mannel Kemroff)的小说研究方法,认为《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上升锯齿式的形式,大体上是单体结构。构成此结构的有以人为主或以事为主。细分可分为:1.单型曲线式;2.圆形回应式;3.交叠滴漏式;4.汇聚辐射式。
赵聪在《中国五大小说之研究》(《时报书系》266,1983年再版)一书中提出:全书乃写百余年间社会上发生的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故事,此起彼灭,无必要予以主从的分别和有机的连系。且卷首有“楔子”一回总示全书的旨义,煞尾“幽榜”一回又对全书作一总结,中间钳入表现同一主题的题材,虽然分开可以独立成章,但合而为一仍不失为一部巨著。这种结构不同于以前小说的传统作法,别具一种新奇的格局,实为吴敬梓的创造。何况有些故事,作者也在以后发生的故事中有所交待,使其前后照应。而前后故事的此起彼讫之间,作者巧妙地加以联缀,如藕断丝连,互相衔接,也并非截然隔绝,各自独立。这样,显见作者已是用了经纬线把全书十余故事贯穿起来,使其成为另一新奇别致的结构。
《儒林外史》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巨著,除了它本身显幽烛隐、具有丰富的内涵外,更因它运用了多方的高度技巧。
郑明娳从描写角度和描写技巧两方面来表述《外史》的描绘手法。她认为,从描写角度说,《外史》有人事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包含语言运用和人性刻画。《外史》描写事物,虽然写出的是事,实际上写的是人。所以在人物个性上,不管是名士山人、僧侣妓女,无不栩栩如生。它的捕捉手段,“犹如《史记》之写管晏列传。有相同处,有相异处,有相反处,无不互见其妙也。”在语言运用上,恰当地使用对话,足可使小说情节灵活,间接表现人物性情,节省笔墨。如严贡生之穷形极态,梅玖了无廉耻,余敷、余殷两兄弟口若悬河,牛布衣遇蘧公孙、匡超人之对话等。
在人性刻画的手法中,郑明娳认为:“唯《外史》之写人物,率皆善恶判然,于人性之变化及人性多面,皆有反映,故其于人物心理,乃如明镜鉴物,妍媸必露,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如县令降尊纡贵往访王冕。
在景物描写中,“《外史》记人叙事,于景物则较少铺张,唯稍作点染,其功已见。有作全盘描写者,如王冕之观雨荷、马二之游西湖、鲍文卿之至南京。有重点描写者如二娄之行船江上、扬执中之破落草房、泰伯祠之满目荒凉也。”
在阐述技巧描写时,郑明娳提出了多种技巧。一为直陈,直陈有简有繁,繁为特写、简为略写。范进中举,既为一场特写,各人表现俱异。王惠初次登场,与周进闲谈,话语中,前后自相矛盾,出尔反尔、矛盾自陷,疏疏两笔,点逗出王惠反复无常的个性。
二为排比。人物故事相同,叙述过程参差而行,以收互见之妙。范进、周进实科举中人之一体两面,二者形象极似,老年未第时,穷愁潦倒。
三为夸张。《外史》中语言之夸张颇多,如胡屠户势利之言,严贡生之黑心辣嘴等。
四为对比。人物本身之对比者,如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之恭维等。
五为反写。反写者,或明贬实褒,或明褒实贬,始终无一语道破,而读者了然于心。如鲁小姐热中科举,竟无一明贬之辞。
六为侧击。侧击者,正文不见讽刺之笔,乃于侧旁敲击之。如首回写危素,落笔极少,而热中功名已见。作者不绘其追逐之状,乃以为知名之客及时知县之崇拜中烘托而出。
七象征。郑明娳单就象征一技巧,在《儒林外史的象征技巧》(国魂4021979.5)一文中有详细论述。主要有以姓名象征人物性情,如虞育德,权勿用,杨执中等;以事物象征的,如杨执中的铜炉,乃象征杨之无用和待善价而沽。杜少卿的玉杯,玉则象征少卿人格之光明磊落。又如以女示色等手法。
八为脱化。“脱化者,取材故事,拣其精英,去其糟粕,复益以新生命,使其脱胎换骨,另成新结构也。”吴敬梓对小说素材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和处理,郑明娳总结出4条:①删削。《外史》描写人物,皆有特定原型。如王冕之不慕荣利,醇净无疵。王冕的事,前人已为其作过传,其运笔之时,多有删削。如王冕当应试不第,其人复多狂言狂行,凡此皆为《外史》所删。②增润。《外史》人名与原型、多以象形谐声双关,亦有据原名增润而天衣无缝者。如吴培源号蒙泉,乃取易“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增润为虞育德,字果行。其姓名配合诚属妙契,而附合虞博士品性及以德化人之善举,尤为天成。③融汇。《外史》或有多方取材,汇为一处,以塑造人物形象。如王玉辉女殉夫事,乃影射汪洽闻女事,唯其事迹实际为当时社会风气之反应。④为创新。小说将所选素材,进行增删融汇后,还需要镕铸创新。《外史》中将塑造的人物原型,融进吴敬梓的理想,化为完美之典范。如王冕为我国隐逸学者最完美之典范。
纵观《外史》人物,除首回王冕外,几乎无一完美无缺之人格,亦唯其如此,《外史》乃成为我国最成功之写实小说。其取镕旧材,自铸伟构,脱化之功,实为空前。
其他方面,比如《儒林外史》中的孝悌观点,台湾学者郑明娳也有论述。她指出《外史》中杜少卿已是公认影射作者吴敬梓,所以杜少卿的举止思想,最能代表作者的正面思想。如他对待父亲生前老友的拳拳尽礼上,可以得到不少的侧面了解。如31回写杜少卿伺候娄老爹一事。又如《外史》16回大柳庄孝子事亲,写匡超人之能尽孝,跟他兄弟的了无孝心成明显对比。在《外史》中有三处是用对比方法表现的。一次是与匡大吃鸡,匡大不让匡超人告诉父母,但匡超人先给父母盛了一碗,然后再坐下吃;二是半夜忽闻火警,匡大首先想到的是他上集的担子,而匡超人则不然,第一个救了父亲,再救嫂子,救东西则放在了后面;三为匡老爹去世,匡超人呼天抢地、逢七便去哭奠,然而匡大却无一缕哀思,且“照常开店”。
匡超人是一介匹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能尽子职,中国传统孝治美德的感召,应是最大因素。但是在《儒林外史》全书中,匡超人的道德人格转变很大,作者对他前后褒贬,读者见匡超人离开乐清县后便日趋下流,无不心寒舌结。读者如果留意,便会发现吴敬梓在写大柳庄孝子时是用“热笔”,但写到匡超人“沉沦”时则全是“冷笔”。吴敬梓对匡超人有多失望,读者便对匡超人有多失望。寻其根基便是孝道不坚,造成他日后往而不返的缺陷。
吴敬梓对儒家理想中的至善社会有极高的企慕。以《外史》中杜少卿鼎力支持泰伯祠大祭可见其寓意,但他却极厌恶假儒家礼教之名而实沽名钓誉之人。“以孝道而言,《外史》举出真假两孝子做鲜明对比。假孝子范进中举后,母暴死,因‘衰经守丧’不能进京会考,便与张静斋到汤知县那里打秋风。范进的举止服饰不是在‘衰经守丧’,而当摆上酒来后,又不敢举杯,则说是为了‘衰经守丧’。后又看见他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送在嘴里。试问范进不仅没有一点哀戚之情,甚且装模作样,要博孝子名誉,却又舍不得不吃大虾元子,无怪乎要受到吴敬梓春秋之笔的鞭笞了。”
跟假孝子范进成鲜明对比的是真孝子郭力,郭力之父便是官运一向亨通的王惠。王惠的人生也颇富戏剧性,降逃前是追求功名利禄,不遗余力,逃亡后是放弃人生情欲,六亲不认。所以,郭孝子20年走遍天下,他一生寻找父亲,弄得“花白胡须,憔悴枯槁”。最后总算在成都府找到了父亲。父亲不见儿子,郭孝子只好搬来柴米,供养父亲。到了39回郭孝子再度出场时,已是“头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脚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许多泪痕”,抱着父亲的尸骨,要回故乡去安葬。“郭孝子在外史中出现的场次并不多,但读者可以感觉出作者是在用一支充满感情的热笔,在刻画这位真孝子。吴敬梓是个重感情的性情中人,对于孝道,他要求的也是发乎至情,止于至礼。这在他的《文木山房集》、《移家赋》及诗词里对父亲的无限孺慕之情,更可印证对孝道精神的要求是其来有自的。”
《儒林外史》不是一部一般人信仰的宗教讽刺写史小说,他以明代读书人中的各种趣闻笑谈为写作题材,竭力描写儒林人物的鄙陋无文。杨昌年教授认为《外史》的特色基本有以下四项。
一是它的写实讽刺,以人物的行径剖写作者身处的时代全貌。在人与事的片断中,我们看清了那一时代的读书人的原形:为了现实名利而致力举业,立身处事虚伪造作,盲从礼教陋习昏昧不明;登科做官的不学无品,科举失意的精神漂泊,甚至招摇撞骗。礼教的腐恶与害人的八股使得读书人浅狭卑劣,身为四民之首,中坚分子的士人既是如此,又哪能为民表率、影响风气、促进社会正常进步,使国家昌盛?
二为客观艺术手法。作者鉴于读书士人的严重缺陷,提出他理想人生观的启示,眷恋儒家至善社会,推崇平民高洁人物,强调世俗的功名富贵不如人格德行学问。提出了理想的典型。
三为主题的呈现异特。《外史》是一部非宗教的讽刺小说,作者是“代表着他同时代中不喜欢弥漫一时的、迷信和佛教的因果报应观的儒家知识分子,他表现出伟大的艺术勇气,企图把小说从宗教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正因为《外史》摆脱了教化工具束缚、所以能以新异之姿表现更深入、更广泛的主题,全然不同于旧小说说教的窠臼模式,以纯文学的创作大放华采。”
四为艺术表现的破旧布新。“《外史》在人物塑造上脱出窠臼、瑕瑜并见于一人的忠实手法,不同于善恶明晰于始终不变的旧小说格套。”
郑明娳也认为《儒林外史》的四项特色是:有主题呈现异乎前人;人物塑造脱出窠臼;取材超越传统故事;手法采取写实讽刺。
《儒林外史》有以上几点与前人不同的艺术特色,所以《外史》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外史》中的部分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它对后世的直接影响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产生作用很大,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但谴责与讽刺的艺术有别。比起《外史》的客观自然来,艺术的高下明晰、明显地看出不能相提并论。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哪部文学巨著都没有外史那样的白话,是那么纯粹地代表着中国人的语言”,钱玄同先生认为外史是“国语的文学”,认为《外史》的出现是为“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杨昌年《书生现形记——〈儒林外史〉》附录“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外史》的不朽价值、就在它具备着现代感,它的艺术手法相当于现代小说的绝妙;它所显示的社会形象,部分就如同现代社会;它所启示的人生理想,正是我们现代人迫切需要的指南针。
台港地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趋向,总的来说有几点:一是方法的多样化,理论与考据,各有其发展、且能相辅相成。二是研究活动日趋活络,国际交流不仅频繁,且已成为必需。三是研究的领域和观念日趋扩大,例如透过小说探讨中国社会问题,对亚洲汉文小说、汉文化的探索。四是对资料的收集与流通的重视。
以上是台港地区对《儒林外史》研究概况。现将台港地区《儒林外史》的重要论著目录,按出版年代摘编如下:
王冕事迹之考证 包赍 大公报 1946年
儒林外史取材来源 许深荫 畅流 4卷5期1951年
王冕的少年时代附:关于儒林外史 何容 古今文选2卷31期 1952.4
清初革命思想家吴敬梓 王世昭 中国文人新论 香港新世纪出版社 1953.10或独立论坛3卷6期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孟劳 畅流11卷6期 1955.5
从政治观点来看儒林外史 建设4卷5、6期1955.10 11
范进中举分析 陈垦植编 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分析,香港学生书局 1956
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 徐速 海澜7期 1956、5
吴敬梓穷得可爱 姚如 中央日报 1957、11、1
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雍叔 反攻 183期 1957
从儒林外史谈起 许世瑛 文学杂志3卷6期 1958
吴敬梓 魏希文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 1958.4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双翼 明清小说讲话 香港上海书局 1958.8月再版
谈儒林外史 吴雄 中央时报 1958.10月15—18日
王冕事迹之考证 周绍贤 传记及外国史研究论文 大陆杂志史学丛书 1960.11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一辑也收
吴敬梓豪放嫉时流 南湖 中央时报 1962.2.11
儒林外史的写作方法 雍叔 作品4卷10期 1963.10
儒林外史研究 孙旗 儒林外史 文化图书公司 1964 大中国东方联合出版公司所出版的儒林外史均有此文。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左松超 文学欣赏 三民书局 1964.12
吴敬梓不擅描写女人 吴东权 中央时报 1966.6.16
红楼梦与儒林外史 张健 中国文学散论 商务印书馆 1967.5
讽刺小说巨匠——吴敬梓 于志坚 中国十大小说家 顺风出版社 1967.8
儒林外史及其作品 苗秀 文学与生活 新加坡东方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1967
儒林外史之内观 余若昭 文学集刊 师大国文系 1968.1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林祖亮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2:7 48—50页 1968.7
吴敬梓的第二化身 刘孝推 中央副刊 1968 4.23—24日
儒林外史杂考 雍叔 中央副刊 1968.2.17
谈儒林外史 王止峻 宪政论坛 13卷8期 1969 后收入中国小说述评商务印书馆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张磊夫 畅流41卷2期 1970.3
儒林外史的价值 李辰冬 文学欣赏的新途径三民书局 1970.7
明清的讽刺小说 乐蘅军 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补助论文 1970
杨执中的铜炉及其他 纯文学9卷3期 乐蘅军 1970
马纯上在西湖 纯文学4卷6期 1970.10后收入《古典小说散论》 乐蘅军
马纯上的个性 纯文学10卷3期 周诚真 1971
王冕的欣赏 许家鸾 绿园赏文 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71.9
前辈讽刺家吴敬梓 宁远 小说新话 香港上海书局 1972.12再版
世纪的漂泊者—《儒林外史》群像 乐蘅军 现代文学45期 1971.12 后收入《古典小说散论》衔杯集 香港高原出版社 1974
论儒林外史的取材与写作背景 徐作圣 艺文志88期 1973.1或古今谈144卷32—37 1977.5
《儒林外史》的人物与故事 苏同炳 人物与掌故丛谈 好士出版社 1973.12
《儒林外史》杂证 缪天华 儒林外史 三民书局 1973.6
关于《儒林外史》 林伯燕 中华文艺6卷1期 1973.9
讽世文学的导师吴敬梓 林宗霖 励进342期 1974.8
吴山以后的马纯上 杨牧 传统的与现代的 志文出版社 1974.3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缪天华 雨窗下的书 天人出版社 1971.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蔡义忠 从施耐庵到徐志摩 清流出版社 1973.2再版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丘秀芷 新文艺205期 1973.4
吴敬梓的幽默 杜若 台 日刊16卷3期 1975.3
儒林外史读后 林春山 师范文萃14期 1975.6
《儒林外史》新谈 双翼 香港上海书局 1976.3再版
《儒林外史》的特色 郑明娳 明道文艺 16,1977.7 42—47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徐鳌润 自由谈21卷8、9期 1970.8、9月或台湾文源书局有限公司 1978,再版《儒林外史》附录
现代人看《儒林外史》 徐鳌润 台湾文源书局有限公司 1975年再版《儒林外史》附录
《儒林外史》里的故事 张宜忱改写 台湾国语日报社1973年版
儒林外史杂谈(上、下) 庄练 文坛213—214 50—54 1978.3—4
儒林外史中的野语方言 宜建人 自由谈 30:9 1979.9
儒林外史的单体结构 郑明娳 幼狮月刊 45:6 1977.7
吴敬梓与朴趾源讽刺小说比较——以妇女殉节之主题为中心 〔徽州府烈妇殉夫与烈女咸阳朴氏传并序〕 董达 韩国研究 1979.9,116—141
儒林外史六十回 台南市 1987
儒林外史考 赵苕狂 本文未见 唯见王璜〈论儒林外史的人物讽刺〉文中提及
重印儒林外史序 赵聪 儒林外史 友联出版公司
儒林外史摭取他籍 赵景深 绸缪月刊2卷5期
儒林外史讽刺手法探究 陈树添 南洋大学 《儒林外史》论著目录补编 郑明娳 学粹 19:3 14—21 1977.6
三订儒林外史论著目录 郑明娳 幼狮学志15卷4期 198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