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家吴敬梓(1701—1754)名满中外的《儒林外史》,完成于清中叶的乾隆年间(大约1750年),此书问世不久,就广为流传,与此同时,对此书的评论文章也随之蓬勃地展开。与此相比,跟它同时间世的《红楼梦》则几乎被埋葬了一个世纪以后才得以出人头地,得到应有的评价。相形之下,可见《儒林外史》当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关于《儒林外史》,许多研究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研究。至今为止,综合的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可分成两个时期。首先,近代以前,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的议论。其次则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受到西洋文学影响的一批研究者的议论。传统的研究者的论点主要集中于作品中人物和环绕人物周围各事物真实性。而近代的论者的焦点则较侧重于分析《儒林外史》内容中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意识与做为一个“讽刺小说”所应有的各种具体表现。而后者更能使其关心领域扩充到讽刺小说的结构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关系。与此书中出现的时代状况所引起的争论一样,其所谓的“近代性”也颇掀起争议。换句话说,以小说史来看的话,《儒林外史》能否被看成一部近代小说的初期作品,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近代意识,都是这一论点所涉及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