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对长孙、吴旦独子、吴敬梓嗣父。生年不详,卒年为清雍正元年(1723)。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但在家候选达二十八年之久,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才被选任为江苏赣榆县县学教谕。由于这一教职得之不易,因而吴霖起不顾年老力衰,立即赴任,并且携带年仅十四的嗣子吴敬梓前往。在九年赣榆教谕任上,吴霖起十分尽力,极为认真,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所谓“春秋教以诗书,秋冬教以羽籥”(《移家赋》)。虽自奉极其俭薄,但却热心公益,曾不惜“捐赀破产”以“修学宫”(《移家赋》)。由于为人过于方正,“守规矩与绳墨,实方员而枘凿”(《移家赋》)为上司和当地士绅所不满。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这一“冷官”,被迫返回到安徽全椒老家,第二年即一病不起,忍恨去世。吴霖起对吴敬梓的教育十分严格,从小就让他钻研四书、五经、制艺;并给他讲述“光荣”的科举发家史,使吴敬梓一方面掌握了那些参加科考必需的知识,打下了写作八股文的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吴敬梓逐渐滋生和形成了门第优越感、以及追慕先人力图获取功名的思想。而吴霖起在赣榆县教谕任上捐赀修理学宫的行为,和其族祖吴国缙修理江宁府学的义举一样,同样也给吴敬梓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后来吴敬梓在南京修复先贤祠,原因虽不止一端,但自然也与嗣父和族曾祖的这种影响不无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