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源


字岵瞻,号蒙泉,江苏金匮(今无锡)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早年曾为人幕府;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授职上元县学教谕。乾隆十二年(1747)被派浙江任余姚县令,次年又调为遂安县令,乾隆十七年(1752)告老还乡。工诗词,著有《会心草堂集》八卷。吴培源在任职上元县学教谕的八年时间里,与吴敬梓过从甚密,为吴敬梓“生平所至敬服者”(金和《儒林外史跋》)。两人或箫鼓夜游,或钟阜探春,或佯狂畅饮,或闲吟新声,相得甚欢。乾隆七年(1742)除夕,吴培源还邀吴敬梓来家守岁,诗酒唱和。吴敬梓填了一首《满江红》词,虽未保存下来,但吴培源的和词却存于《会心草堂集》中。吴培源在这首词中,既推崇了敏轩深厚的才情,也抒发了自己赋归的愿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文士一为县学教谕,一为诗坛盟主,但他们接触交往的人并不全是文士,也有不少社会下层人物诸如歌儿舞女、演员伶人。在他们诗作中留有姓名的则有王宁仲。吴敬梓特地写下一首长诗《老伶行》赠送给他。吴培源则为之写了两首绝句《题敏轩〈老伶行〉诗后》,把吴敬梓的《老伶行》比作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不过,吴敬梓的这首长诗也不见收于《文木山房集》,而又藉吴培源的《会心草堂集》保存了下来,为我们了解吴敬梓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一份很重要的资料。乾隆十三、十四年(1748—1749)之际,吴敬梓还远赴浙江遂安拜访吴培源,一方面探访叙旧,一方面又向这位故交请求资助。在《儒林外史》中,则将他作为原型创作了虞育德这一艺术形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