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棚”,顾名思义是考试的场所。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度,它的考试场所一般称作“贡院”或“试院”。不过,“考棚”与“贡院”或“试院”,严格地说,还有区别。“贡院”或“试院”范围大,“考棚”范围小。“贡院”或“试院”里面,除设置“考棚”外,还有主考官的大堂、二堂、三堂、厢房、暖阁,以及勤杂人员的宿舍全部房舍。由此可见,“考棚”只是“贡院”或“试院”里面的一个组成部份,它们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把安庆“试院”称为“安庆考棚”,是比较特殊的。
安庆初无“试院”(亦即无“考棚”)。清朝顺治六年,中丞辽阳李公开始修建。咸丰年间,曾被战火焚毁。同治元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修葺。以后在光绪年间又重修了号舍。它的具体位置在安庆城西北,即今之安庆市第一中学里面。从后来发现建造安庆“贡院”时特制的砖来看,每块砖的顶端均印有阳文纂书“贡院”二字,侧面印有阳文纂书“同治元年”四字。由此可以确定,曾国藩重建“贡院”的时间是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不是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
从有关资料看,安庆一中大门内原有石坊一块。石坊上一面刻有“天开文运”四字,另一面刻有“为国抡才”四字,均为曾国藩所书。“天开文运”四字曾嵌在安庆高中大门门楣上(后来截开,成为办公室台阶)。“为国抡才”四字,每个字是用一尺五寸见方青石刻的,是孙闻园任高中校长时,从土堆中挖掘出来的,后来把它嵌在礼堂北面的墙壁上,孙本人还写有跋语,刻在另一块石块上。以后尚存一方“为”字石刻,盖在伙房旁边的水沟上,但现已毫无踪迹。
一中门前的街道,过去叫“龙门口”(再由一中门前向西约五十米,便是“白日青天”大门前,叫“司门口”;由“司门口”再向西约七十米,便是“县门口”,是过去怀宁县政府所在地。)曾国藩把“贡院”建在“龙门口”,让考生在这里考“秀才”,其用心无疑是好的,是取其义曰“跳龙门”。由此也可以确定“安庆考棚”的具体位置在今之安庆一中的大院内,是毫无疑问的。其布局为一个较大的四合院。四合院中间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廊,长廊的北端有一过道,是主考官放轿子的地方。长廊两边房屋均为“考棚”,分为若干列,每列均按《千字文》编号,如“天字号”、“地字号”等,循序而下。每列之中又分成四、五十间小号;每个小号房长约六尺、宽约四尺。北面高、南面低;檐口只有一个人高度,大约和现代的双人轿轿门相似。整个小号房看起来,颇象今天的岗棚。东、北、西三面是砖墙;南面无门无窗。每个小号房里面,均砌有两对砖垛,一高一低,上面各放一块长方形木板,一方当桌子,一方当凳子。考试时,考生就在这对桌凳上完成他所写的试卷。如果疲倦了,就伏在这对桌凳上睡一下。每个考棚里的小号房,彼此相距五、六尺。室内比较阴暗,阳光多被前排号房的后墙遮住。每列考棚周围均有栅栏围住,使考生不能随便外出。考生归号以后,饮食在这里,便溺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考试时,有监视人员来回巡查,使各个小号里的考生不得相互往来,交头接耳。考试期间,饮食、照明等用具,均由考生自备;临考时,把这些什物,统统装入特制的竹编的考篮内,由考生自己携带入场。贫苦的考生,每天饮食自炊;富裕的考生可以花钱请“号军”代为办理。考场虽然也发给考生菜饭,但质量非常粗劣,简直无法下咽。至于考场发给考生的菜饭碗,瓷质更是粗糙,而且很小,仅可盛两三口饭和两夹子菜。考生带回以后,大都拿给儿童当玩具。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阶级对待考生是如何的刻薄。但是,就在这样极其简陋的考棚里,却培养出无数的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大大小小人材,为封建社会服务。仅在文教界服务的,有桐城派嫡系姚永朴(又名姚仲实,人称“姚二先生”)、姚永概(又名姚叔节,人称“姚三先生”),他们两人,就是在这个考棚里考取了“秀才”之后,再到南京考取了“举人”,以后又回到安庆。姚永朴曾给安徽大学学生讲授经学,年老时,双目失明,由别人搀扶上讲堂,向学生进行默讲(即完全口述)。姚永概回安庆以后,先后担任高等学堂教务长(严复任监督,即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安庆第一师范学堂监督,地址均在龙门口考棚。一九0八年,姚永概还奉安徽省府之命赴日本考察学制。除二姚之外,还有原怀宁县郭寿康先生,也是先在这里考取了“秀才”,后在南京考取了“举人”,最后回到安庆,给安徽大学学生讲授“沿革地理”(从《禹贡》讲起)。另外,原怀宁县大书法家杨大鈊,也是在这里考取“秀才”的。足见安庆考棚钟灵毓秀,成绩卓著。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一些老年人口述,到安庆考棚来考“秀才”的,是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个县,再加上一个“府学”,一共“七学”的童生。“秀才”考试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四、五月份。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分“秀才”、“举人”、“进士”三个阶段。先考“秀才”,后考“举人”,最后才考“进士”。“秀才”以前的读书人称作“童生”。“童生”经过小试入选的,才取得报考“秀才”的资格。“童生”在县里考,称“县考”;“秀才”在府里考,称“府考”。“秀才”考试,三天为一场;每考完一场,可以回家一趟。进考场前,考生集中在大门外,点名、对名册,并经“号军”检查搜身,不准夹带,不准冒名顶替;名册上,除姓名、性别、年龄外,还注明身体和面貌的特征,以防止别人代考。尽管考场戒备森严,但考场里作弊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比较严重。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写安庆府学考试时作弊情况,其中“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相互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有个童生借“出恭”机会,把墙壁上挖个小洞,伸手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段叙述,就是对封建科举考试作弊现象的艺术再现。由此可见,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作弊手段,无奇不有,举不胜举。“秀才”考中并发榜以后,凡是安徽人,再到南京去考“举人”,谓之“南闱”。
一九0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科举、兴学校”。安庆考棚改建为“安徽全省师范学堂”。一九0七年(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安徽师范学堂”。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改名为“安徽全省优级师范学堂”。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元年),正式改“学堂”为“学校”,“安徽省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五年,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校”。一九二四年,改名为“第一初级中学”。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由桐城黄甲铺迁回安庆,恢复“安庆高级中学”。一九五六年,更名为“安庆市第一中学”。一九五九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直到现在。
总之,封建科举制度虽已废除,“安庆考棚”这一名称已不复存在,但原安庆考棚的基地及其使用价值却依然不减当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换,社会的变革,所在单位的演变,考棚范围的大小,时有变动;考棚的原来面貌,几乎已全部改观。特别是原有考棚以及考棚里的小号房,已全部拆除,先后改建为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楼。一句话,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本文主要考参资料
1.《安庆府志》卷三
2.《怀宁县志》卷四
3.《安庆市大事记》(《安庆文史资料》第六辑)
4.《儒林外史》
5.《陈独秀自传》(《陈独秀研究》)
6.金杏村:《科举制度与贡院》(《安庆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