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原诗作者】:骆宾王
【原诗今译】:
在易水之滨荆轲告别了燕太子丹,
他一想起秦始皇,就要怒发冲冠。
古时的荆轲虽死,但其壮举犹存,
听歌声悲壮,似在易水上空飞旋。
【鉴赏提示】:
诗题又作《于易水送人》,但我们寻绎全章,似无送人之意,应以《易水送别》为正。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而不是一首赠别送行之作。
此诗所咏的,正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所叙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段:“……(燕)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就是诗题“易水送别”的具体所指。大约诗人骆宾王,经行易水之滨,遂感慨古事,写下了这首咏怀古迹之作。
第一、二两句,把司马迁的那段文字用诗句概括,几乎是复述,没有另外的意思。第三、四两句,也很浅显,赞美了荆轲的壮气长留于天地之间。骆宾王是“四杰”之一,初唐名家,为什么这首诗写得这么简易?
其实,这不难理解。当初唐之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各方面都不存在可以假借历史人物而大发感慨的那种情况,所以骆宾王偶然涉足易水之滨,对荆轲这个人物,也只作简单的凭吊。“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凭吊的思想感情是深挚的,同时又是很明显的。
以荆轲刺秦王入于诗咏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大概是第一个人。他的《咏荆轲》五言三十句,除了同样以诗句组织《刺客列传》中的情节而外,还有几句感愤言语。陶渊明在述说了易水送别之后写道:“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晋统岌岌可危,野心家正在图谋篡夺,这时候,他提出“图穷事至”、“豪主怔营”、“剑术荒疏”、“奇功不成”等语,都是有为之言,都是自明本心的话。所以,诗人怎样感怀古人古事,怎样凭古吊今,都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的。这样看,骆宾王之咏易水故事,只出之以凭吊笔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