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


又叫“小调”、“时曲”、“时调”,是与戏曲相对的名称。刘廷玑《在园杂志》:“小曲者,别于昆(昆曲)、弋(弋阳腔)大曲也。”小曲不一定全是短小的,所谓“小”是指其表演形式比较简单而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时调小曲,递传发表,不断丰富。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载,明代之“时尚小令”自宣、正至成、宏间,有〔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此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哭皇天〕诸曲;万历时又有〔打枣杆〕、〔挂枝儿〕等等。明代不少文人如李开先、何景明、袁宏道、冯梦龙等,对当时流行的小曲给予很高的评价,所谓“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任性而发”,“故多真声。”入清以后,小曲流传更为盛行,并且出现了职业艺人和班社组织。江苏扬州及北京、天津艺人最多。这些小曲虽然多是提供清唱的一种歌唱形式,但它对歌唱艺术提高,对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