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原诗作者】:杜甫
【原诗今译】: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
啊,轻柔柔风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
擎露的荷花多么艳鲜,看着它暑解凉添。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成冷饮,
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妆束打扮。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
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鉴赏提示】:
这是杜甫早年困居长安时陪一些贵公子携妓纳凉时的即兴之作。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常与妓女交往,甚至家中蓄有私妓。妓,特指歌舞女,与后世妓女含意不同。写这种诗对杜甫来说实在有些不得已,他后来曾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杜甫是为了在长安混一碗饭吃才不得不如此的。但诗人自有变通的办法,两首诗,他紧紧扣住“遇雨”二字来作文章,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态度,既应付了诸贵公子,又使两首诗富有哲理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艳诗”。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落日的余晖里,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荡漾湖上,轻风徐来,水上荡起金色的涟漪……。风景是如此美好,坐在小船中的人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这两句诗中的“放船”和“迟”等字的运用也颇见功力。所谓“放船”,既比“划船”“荡船”在用字上见出新意,又强调了自由自在、随波逐流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船中游人闲适自得的心情。而“迟”字无形中把“轻风”拟人化了,似乎“轻风”此时也善解人意,它“生”出来的波浪似动非动地一圈圈散开,更增加了诗中恬静的气氛。
诗的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见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好象那只在微风中随波荡漾的小船一会儿靠近了竹林,一会儿又行进在荷花之间,总之它“触处生春”,触处生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这里,竹林不仅深遽茂密,在夏日给人以清凉之感,而且它更生动地“留客”,无形中告诉人们这小船在竹林旁逗留了很长时间;而荷花、荷叶仿佛也象水洗的一样,清新宜人,使人一望便忘记了夏日的炎热,不由自主地要靠近它们“纳凉”。这样,作者虽然只是写的“竹”和“荷”,但人的感情便也很自然地渗透在这景物之中了。
诗的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其一,由于作者在写景中渗入了人的感情,把恬静优美的气氛烘托得十分突出,所以这里的“公子”、“佳人”既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又无形中溶入了前面的优美的图画中,成了自然美的一部分。换言之,作者此刻仍然是在用画面来展示自己的感情,只不过这些身着艳丽服装、调制冷饮的少男少女们是这图画中的一个特写镜头而已。这样,作者所描写的“陪诸贵公子”“携妓纳凉”就似乎超出了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而着重在表现他喜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明显地比一般的携妓之作在趣味情调上高出许多;其二,作者虽然只用了十个字来表现“公子”和“佳人”,但非常善于抓住典型细节,“调冰水”,不仅是“纳凉”消暑时所特有的,而且贵公子那种闲恬的神态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样,“雪藕丝”——即藕色丝衣不仅是暑天时穿的,而且作者让它们穿在以歌舞卖笑为生的“佳人”身上,似乎能让人联想到她们洁白的肤色、优美的身姿。这样,落日、轻风、画舫、微波,茂密的竹林、鲜艳的荷花、公子从容不迫的神态、佳人优美动人的身姿……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对于这首诗来说,景色的美似乎表现到了极点,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突然,正当人们陶醉在眼前这一片美景中时,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乌云遮住了落日的余晖,暴风雨就要到了。这里,作者似乎还来不及描写出“公子”和“佳人”对这突如其来的风雨有什么反应,只是隐隐地点出“应是雨催诗”,即作者仍然是处之泰然的——不仅仅是处之泰然,也还要去发现雨中的美,雨中的诗。这既清楚地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被进一步表现出来了,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也隐隐约约地交待出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