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这是李白二百三十首乐府歌吟中的一首,也是李白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中的一首。结束了许多年的分割扰攘,从建立起轰轰烈烈的大唐王朝后,四邻战事不断发生:有的属于防御自卫性质的;有的则是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虽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岂为妻子谋”,闺中思妇的寂寞和怀念,便大量出现在唐人诗篇中。这首诗便是描写妻子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的。
《独不见》,乐府古题,“言思而不得见也。”胡震亨云:“拟古乐府,至太白几无憾,以为乐府第一手矣。”(《唐音癸签》)这种推崇首先是由于李白对乐府旧题内容的开拓和创新,而他的“才力绝人”也常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超脱不俗。“白马”者,骏驰。如“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诗的首句实暗示这乘马之人的英俊。“黄龙”本为城名,又名龙城,和龙城,龙都。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这里泛指边塞地域。路如此之遥,“天山三丈雪”,天如此之寒:“岂是远行时”一问有理有力,看似“行不得也哥哥”(俗象鸪鹧的鸣声),但军令如山,结果自然,还是远赴边塞了。《诗》六义之一的“兴”,谓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诗·周南·关雎序》:“四曰兴”。孔颖达疏引郑司农云,“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句触景生情。用“白马谁家子”的远行,“取譬引类”来“引”到此诗的本义上来。前四句没有开门见山径述“己心”也没有泛入闲事,而是顺理成章地引发出一段情事来。
转入另一段首二句借景抒怀,写时间之速:“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蕙”,蕙兰。叶似草兰而稍瘦长,暮春开花,一茎可开八九朵,香味比兰差,颜色也略淡。宋人罗愿《尔雅翼·释草·兰》:“与蕙甚相类,其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六花而香不足者蕙。今野人谓兰为幽兰,蕙为蕙兰。”春蕙香而富有生气;“秋草”,“秋花惨淡秋草黄”,是会令人触景生哀的。“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络丝娘、纺织娘。《诗·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李贺《房中思》:“谁能事贞素?卧听莎鸡泣”。“莎鸡鸣曲池”,正有李贺诗空庭幽冷,难耐寂寞,偏又不得又听如泣如诉的虫声的意思。后二句(“风催……)径直抒情。这时,闺中人的面影始由隐而显、越来越清晰了:她坐在织布机前,夜风瑟瑟,似吹动织布梭子,发出凄凉的声响;月光如水,穿窗度户,更觉寒意侵入。一个“催”字使“梭”生“寒”而有“响”;一个“入”字使人心如“霜”而不禁发出悲声。“霜闺”即秋闺,但用“霜”字,便浸透寒意。这风呵,霜呵,何曾不使闺中人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感!李白似无意于炼字,他顺手拈来,却为诗句增辉,“清人心神,惊人魂魄“(任华《杂言寄李白》),把思妇的悲怀推上了峰颠。
于是她沉入痛苦的回忆中:“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分别时与眉相齐,或是两人合种,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江淹《桃颂》云:“惟园有桃,惟山有丛。丹葩擎露,紫叶绕风。引雾如电,映烟成虹。伊春之秀,乃华之宗”。而当繁花盛开的时候,更是“满树如娇烂熳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吴融);“千朵秾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白敏中)。可是现在呢:“桃今百余尺,花落成枯枝”。“百余尺”,自然是夸张说法,但也显示其时日之长。如今“花落”之后,便成“枯枝”,可知桃树已老死了。桃花开时,虽重葩叠萼,锦绣成堆,“不是凡花数”(秦观),但它花期短,无风无雨,也不过十来天就萼断香残了。为此,李白也慨叹道:“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总之,这四句一忆别时,一说今昔,借桃树的发展变化,表明离别时间之久;而桃花一年一年开放,如今既成“枯枝”,自然不会再开花!正如前人咏荷一样,它也是“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冯延巳)了!这样怎会不生“迟暮之感”!这四句的含意又如李白在另一首乐府诗《长干行》中说的:“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这里指借桃树初长至衰的过程来表明,言简意丰,别饶韵致。最后点题“独不见”,以“流泪空自知”的极度悲切结束。
归纳起来是:首四句为霜闺人日之所见,遂引起深夜怀人的悲苦(接四句)。再忆及别时和今时,便将一幅怀思图清晰地悬在我们眼前了。
本诗与《塞下曲六首》其四,题旨相似,语句亦颇多相近:“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泪流空自知”。这首前四句水流直泻,不如《独不见》以“兴”起宛转有致。写思妇的哀怀,大体相类;而少“忆与君别年”四句,则未能表现出人的情思回环,抚昔感今,如一部电影,缺少了几个充满感情色彩的镜头,韵味也就不那么浓醇了。
胡震亨云:“今人第谓太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唐音癸签》)这首《独不见》非太白乐府中的力作,但同样显示出其“功力”。这就是说,从中不仅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的影子,而且它集中写一人一事,关联紧密,中心突出,虽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唐初乐府诗那种“共体千篇”“殊名一意”(卢照邻语),完全不复见了。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余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