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姜夔《琵琶仙》)全篇以跌宕之笔写绵邈之情,往复回环,情文兼至。(陈匪石《宋词举》卷上)
【词例】:
琵琶仙
姜夔
《吴都赋》云“卢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西岁,子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九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解析】:
感怀旧游而叙其缠绵悱恻之情,可以说是唐宋词巨擘名家的胜场。然而以跌宕之笔写绵邈之情,则尤人所难能。因为这不仅需要有善于腾挪顿挫、笔致变化万千的工力,更要有刚肠与柔情得兼的相反相成的诚挚思力与深情。
此词写词人重过吴兴的感怀旧游之情。“双浆来时”二句写画船远来,中载之人远远看去,仿佛旧游之人的刹那似幻似真之感。发端“即以所遇说起,破空而来,笔势陡健,与他词徐徐引入者不同”(陈匪石语)。足见旧游之地与故人使词人魂夺情系之深。次写画船渐近,方知船中之人虽非故人,但她轻举歌扇笑接空中点点飞花的奇绝姿容,与故人旧游何其相似!一个“有人似”之“似”字与“正奇绝”之“正”字,点出此处以今人映带故人的笔致和用意,及其隐含其中的对故人旧游的刻骨铭心之情。“春渐远”二句一转,笔致由峭拔转为纡徐迷离。春天已渐去渐远,一如美好的往事一去不返。人非物是,唯有旧游之汀湖年年自绿,所不同者,只是增添了杜鹃哀叹迟暮的悲鸣声。亦景亦情,却非独一时一地,括尽词人自别后春去春来逝水年华中的万端怅触,却又融情于景,故迷离纡徐。“十里扬州”之句再转,关合发端,“旧曲桃根桃叶”之前情往事,化用唐人诗句,以“十里”句喻说旧游的美好绮丽,以“三生杜牧”喻说故人故游散尽,恍如隔世的沧桑变幻之慨。然后以“前事休说”一笔扫空,笔致斗硬。与前之迷离纡徐相似,构成又一层顿挫。从情景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和因果顺序上看,“春渐远”二句应在前,因为它既是词人离别吴兴之后久蓄于心的怅触,又是词人重游故地置身其间的实有情境。然而,词人在此将其腾挪后置,既避免了落入与他词相同的“徐徐引入”之老套,又以破空而入的“双桨”句突出了词人铭心刻骨的境界,具有比直叙平铺更摇曳深婉的韵致。
过片从“前事休说”翻出,又是一转,与“春渐远”二句的伤春怀人之悲呼应:回环往复中且更进一层,又是与旧游前情一样的寒食禁烟时节,风景虽然依稀如旧,年华却正暗换,充满无可奈何之悲。“都把”二句再转,与上片“前事休说”相呼应:前事怕说,不能说,乃因其一去难返。然而每每春来之际,又芳思难禁,这种明知往事已空旧情难已,明知满襟芳思无可告诉,只能同尽委空阶的满树榆一样,自生自灭,徒劳无益,却仍无法自己的哀感顽艳,尤其见出词人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郁挚绵邈之情。“千万缕”至结句,又一次呼应“春渐远”情景,由眼前春暮已可藏鸦的新柳之景,幻化出当日离别的情景:当年别筵,细柳飞舞,飞絮漫天,仿佛替人依依惜别,见出当年是何其难舍难分。最后纵笔直点昔日“西出阳关,故人初别”的难忘情景。直笔收束,却留下无穷余韵。与发端以今托昔似幻似真的故人前游情景呼应关合,构成全词顺起逆收,突入顿结,跌宕顿挫且又回环往复之势,达到“以跌宕之笔写绵邈之情,往复回环,情文兼至”之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