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绍兴议和,今端明胡公铨志在复仇,上书请剑,欲斩建议者,得罪权臣,窜谪岭海。平生亲党,避嫌畏祸,惟恐去之不速。公(按:指张元幹)作长短句送之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蔡戡《定斋集》卷十三《芦川居士词序)
【词例】:
贺新郎
送胡邦衡谪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河,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消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解析】:
“哀而不伤”,始揭橥者是孔子。他在《论语·八佾》中称《诗·周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论语集注》也言道:“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此处所论,大意是指艺术作品虽然能让人快慰,欢悦,但不能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虽然情感的表现也可以颇为哀怨,但不可令人过于伤痛,而消沉得难以自拔。惟有如此,作品方能给人以健康的审美享受。屈原的《离骚》是如此,陶渊明、李白的诗歌创作同样如此。
张元幹此首《贺新郎》,有着特殊的写作历史背景。绍兴八年,南北分裂,大江以北为金兵所据。其时当权者秦桧欲以议和,遭到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等人极力反对。胡铨曾上书请剑,欲斩议和者,被秦桧罢官除名,由福州押解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在他“平生亲党,避嫌畏祸,惟恐去之不速”的情况下,张元幹却作此词为胡送行。词中感愤国事,痛悼个人身世,流露出极为强烈的忧患之感。词作情调哀怨但不消沉,悲愤而不绝望,有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充溢其中。词起首以梦境写故国之思,且描绘出山河破碎的残败景象,感发极沉痛。接下“底事昆仑”三句,连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王朝覆没、外族铁骑横行的惨痛现实。“天意”三句,由外在现实转到人物心灵的表现,一“悲”字,坦露出词人悲哀至极的心态。下片,词人从夜景的描写转而咏叹“万里江山知何处”,此一发问,透露出词人欲求恢复国土的信念。歇拍,“举大白,听《金缕》”,也是告慰良友,暂且忘却烦恼,振作精神。此词结构翻转曲折,情调也起伏变化,词人之情虽然令人感到郁闷、悲哀,但也内蕴有挺拔、伟岸之力。故后人称之为,“慷慨生哀,数百年后,尚想起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只是张元幹,其他词人创作也同样具备此种“哀而不伤”的艺术品性。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等,皆在抒发内心苦闷之情的同时,给人以奋发、激愤的强烈感受。故词作也常常笔调沉雄凄惋,意境苍凉悲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