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贵有情


【依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语也。后主直是词手。又“平芜尽处是青(春)山,行人更在青(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王世贞《艺苑巵言》)

【词例】: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

《礼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指出了诗歌、音乐的表现感情的特点,对音乐、诗歌艺术的产生作了唯物的解释。魏晋南北朝的理论家,把诗从乐舞的合体——“乐”中分离开来,专从诗(文)的角度来作阐述。而自陆机“诗缘情”的新见后,冲破“诗言志”的樊篱,论情景的文字越来越多,踵事增华,至清人更有“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景虽好,一过目而已忘;情果真时,往来于心而不释”(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以至说“诗以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引同上);“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等等。诗贵有情,由此亦可概见。

王世贞称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情语也”。无疑十分正确。不过任何佳句都须结合全篇方能真正见其妙处。“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好!此刻,身为阶下囚的李煜之所感是:“何时了”。前四个字,它实囊括了往日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切使人恋念的事物。而今呢?“何时了”!无时了也,不知何时才能了也。那一件一件撩人魂魄的事,浮漾心头,再也没有了结,没有尽头,更不知道有多少!心物交融,不露丝豪痕迹,完全臻于化境了。接下来,一个“又”字,表明冬去春来,转眼就是一年,昔日为一国之君,今为阶下囚,能无感慨!?于是感情的潮水冲决封闭已久的闸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一如“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但即使“犹在”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情世态,已非往昔,对这位亡国之君来说它在,却也如同不在了!心与物融,情与景洽,感慨曷深!终至不可收拾。最后直逼出痛彻肺腑的万古悲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在李煜或前或后都有以流水喻愁情者,但诚如喻陛云所言:“不若后主之‘春江’之字,真伤心人语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在“草薰风暖”的日子里,骑在马上的人对“候馆梅残,溪桥柳细”的春景,不由兴起“迢迢不断如春水”般的万种“离愁”。下阕是这位行人为远别的女方设想:此刻她该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也为相思所苦。接着又劝慰她说: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地远望,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一向被评论家赞赏,不过看法也并不尽同。杨慎称:“欧阳公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欧与石同时,且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词品》卷一)。王士祯则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拟石曼卿‘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未免河汉。盖意近而工拙悬殊,了啻霄壤。且此等入词为本色,入诗即失古雅,可与知者道耳”(《花草蒙拾》)。王的话有道理,一因诗直词曲,后者更多一层转折;“行人更在春外”,行人已经越过了春山,根本不可见,凄苦之情,远超过诗。二因词句轻徐柔婉,更细致地传出了闺中人的心情。这种情况,犹如韩偓的诗:“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懒起》)与李清照的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一样,诗平板,词峭拔;诗情淡,词情浓,更好地刻画出人的心声。

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与欧阳修词的结二句意思相同。明代卓人月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古今词统》)。这两句都是想象,都情景相融,都是用的递进一层写法:芳草绵延,直到天涯,它比斜阳更远,斜阳已远,何况芳草!春山已远,何况行人尚在春山以外!情意深沉,含蓄浑成,所以深刻感人。

哲宗绍圣四年(1097)岁初,秦观自处州酒税南徙郴州(今湖南彬县)。是年作《踏莎行》。“楼台”,景象壮观,但已为雾掩而不可见;“津渡”,可通向人生的旅程,或许会走出困境,但如今月色朦胧,也迷失不可见了!故有“桃源望断无寻处”之语。王国维谓“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一结感慨万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去”?郴江,即郴水,据《读史方舆纪要》谓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即郴山),北流经此……下流会耒水及自豹水入湘江”。这里特出“幸自”二字,即“本自”意。韩愈《楸树》诗:“幸自条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词曰:郴江本应依郴山故土,何苦要远流潇湘去呢?这一来,无情的流水也似有了感知了!“为谁流下”云云,是诘问天地,还是自问,两者似兼而有之!抑郁、悲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在“苏门四学士”,苏轼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据说东坡绝爱这二句,自书于扇,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上卷)。

王世祯称李煜“问君”二句为“情语”,称欧、秦词“淡语之有情者”。温煦论少游、小山词亦云:“其淡语皆有味”(《蒿庵论词》),即语虽不事雕琢,而关键在“有情”。若论以上王所引句,并联系全词看,不妨亦可谓“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蕙风词话》卷2)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