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欧阳公咏莲花《渔家傲》云:(略)又云:(略)前首工致,后首情思两极,古今莲词第一也。(杨慎《词品》卷二)
【词例】:
渔家傲
欧阳修
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颜色清新香脱洒。堪长价。牡丹怎得称王者。 雨笔露笺匀彩画。日炉风炭薰兰麝。天与多情丝一把。谁厮惹。千条万缕萦心下。
渔家傲
欧阳修
楚国纤(细)腰元自瘦。文君腻脸谁描就。日夜鼓声催箭漏。昏复昼。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拆嫩房红蕊嗅。天丝不断清香透。却傍小阑凝望久。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
【解析】:
欧阳修用在北宋民间流行的新腔《渔家傲》写了十二月节令两套(二十四首),充分反映出十二个月的节物景色和广泛的民间风俗,颇类民间流行的鼓子词。他还用《渔家傲》和《蝶恋花》写了多首“越女采莲秋水畔”的清景韵事,新巧活泼,如展开一幅幅明丽的水乡景物图。这两首,杨慎《词品》称俱咏莲花,而为“莲词第一”。现先看前首。开篇言莲花形象:首言莲叶若光洁晶莹的青玉一般(亚,仅仅次于),次言莲花如红色的薄绸、薄纱挂在枝上,三言其状貌清新潇洒,且有香味。因此逼出第四句的“堪长价”。并进而言曰:“牡丹怎能称王者”。牡丹,自南北朝谢灵运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视为艳压群芳的“花王”。李白以她比杨贵妃的美;白居易赞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又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也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之日动京城”。中晚唐的名诗人徐凝说她令“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李商隐说她似“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而晚唐的皮日休更说她“佳名唤作百花王”;宋代的陆游则称她:“吾国名花天下知”。欧阳修的《牡丹记》则曰:“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钱思公赏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谓花王”。姚黄魏紫,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花品种。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云:“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雕。”由此可知,词人无论径直描述(前三句)或发议论(第四句)或贬抑牡丹(第五句),都是对莲的赞誉。
词“意脉不断”转入下阕。换头二句词意内蕴,大体是说:无论绘成“彩画”或是用为欣赏,都可既见莲花色美,又可闻其“兰麝”之香。最后以抒情作结。“丝一把”,指莲藕中的丝。藕断丝仍相连,故常用以比喻男女之间情意未断。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这“丝”(与“思”谐音双关,喻情思)是“天与”的,但接着故作反问:“谁厮惹”——何人相惹耶?但不管是“天与”也罢,“谁厮惹”也罢,反正这千条万缕的情思永远也断不了!写青年男女的恋情真挚、热烈、执着,从莲入笔,构思巧妙。沈际飞云:“奇丽谛详,莲词允推永叔”。又云:“同叔(晏殊)词:‘莲叶层层张丝(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略相当。”(《草堂诗余别集》)虽“略相当”,但比晏词开篇即云:“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韵味隽永多了。
现再看后首。杨慎认为仍是咏莲,那便是写莲的初生、开花、结实,但景语中时蕴情思,最后一如上阕以抒情作结,故实藉莲以抒发“红颜岂得长如旧”之感也。词首句写莲初生时根茎细瘦如指。实即荷茎入泥的白色部分,俗名藕鞭或莲鞭。但这里用典以见其细瘦。《后汉书》卷24《马援传》附子《马廖》有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墨子·兼爱》记载较详:“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此说亦见《荀子》等多种书,不赘。总之以“细腰”之瘦喻莲初生时根茎细瘦。次句用《汉书》卷57上《司马相如传》:西汉卓王孙女卓文君,新寡,好音,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又,旧题汉·刘歆《西京杂记》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句以文君的姣好喻莲花之美。接三句寓情于景:铜壶滴漏,岁月不居,昏而复昼,一天天过去,“红颜岂得长如旧。”莲耶?人耶?因为这“红颜”上呼“腻脸”,下应“嫩房”,写莲的成长过程,但亦何尝不是喻人的由幼而长?
“嫩房”,即莲房、莲蓬。因各孔分隔如房,故名。杜甫《秋兴》八首其七:“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黄庭坚《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试烦春笋手,聊为剥莲蓬”。“嫩房”与“红蕊”似有点矛盾,但此词又见《珠玉词》,“红蕊”作“和蕊”。蕊者,未开的花,即花苞。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嫩蕊商量细细开”。“嫩房和蕊”四字连看,是说莲蓬初结,犹如一株花苞,故“醉拆”而“嗅”,这时既闻到“清香”又见“天丝不断”——此“天丝”应指藕丝或“各孔分隔如房”之间的界限。最后人物正面现出:她独倚阑干,风吹满袖,明月升起,外出的人都回来了,那么她思念的人呢?已不言而喻了。“西池”,此中生长着莲花。“凝望久”,百无聊赖,故“拆嫩房和(红)蕊嗅”也。冯延巳《鹊踏枝》其二结云:“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但从全词看,无本首曲折婉转,耐人寻味。
杨慎评这二阕《渔家傲》“前首工致”,即精巧也,着重从结构方面说:由莲的叶、花、状貌等等,引出人的相思之情,行文有序,而“意”在其中。他评后首“情思两极”。情思本义为想念。韩愈《风折花枝》诗:“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这里把情思分开,情者,感情;思者,思绪也。总之仍偏重于情,盖言抒情颇有情趣意味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