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戚氏》为屯田创调,“晚秋天”一首,写客馆秋怀,本无甚出奇,然用笔极有层次。初学慢词,细玩此章,可悟谋篇布局之法。第一遍,就庭轩所见,写到征夫前路。第二遍,就流连夜景,写到追怀昔游。第三遍,接写昔游经历,仍落到天涯孤客竟夜无眠情况,章法一丝不乱。(蔡嵩云《柯亭论词》)
【词例】:
戚氏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解析】:
层次即作品思想内容向前推进或转换的次序,它是作者创作思路在作品中的体现。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阶段性的,作者的认识也是有一定渐进性的;词作要反映不断发展着的事物,要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表达变化着的主观情感,就必然要讲究内容的层次安排。层次清楚,线索分明,内容的表达才能准确明晰,有条不紊。否则,不分主次,不讲先后,层次混乱,线索模糊,作品的内容必定杂乱无章,让人无法读解。作数十字的小令,诸如如何起,如何结,如何换头,要有鲜明的层次感,填制一二百字的慢词,就更需讲究层次安排上的艺术技巧。因为慢词篇制宏伟,内容繁富,稍不留意,便会导致堆垛零乱之弊,所以蔡嵩云在论及慢词与小令作法之不同时,特别强调指出:“作慢词,全篇有全篇之意,前遍有前遍之意,后遍有后遍之意。故运意时,须先分主从,庶词成后联贯统一,脉络井然。”(同〔依据〕)
柳永的这首《戚氏》词共有三叠、二百一十二字,是重头巨制。虽然篇幅甚长,涉事稍多,但条理分明,脉络井井,恰如蔡嵩云所说“用笔极有层次”。全词以时间为线索,从“飞云黯淡”、“蝉吟”“蛩响”的傍晚,写到“绛河清浅,皓月婵娟”的“更阑”,从愁思绵绵,对景难眠的永夜,写到轻寒袭人,画角声残的翌日破晓,“首叙悲秋情绪,次叙永夜幽思,末勘破名利关头更透。”(李攀龙《草堂诗余》)词的第一叠上半先写所见:晚秋时节,微雨过后,槛前萧疏的寒菊,井畔零乱的梧桐,在残烟的笼罩下已无复生意,这是近景;遥望江关,黯云飞渡,残阳斜照,长路漫漫,无限凄迷,这是远景。下半继写所闻:陇头流水,潺湲呜咽,这是传自远处的声音;寒蝉秋蛩,高下相应,这是来自近处的声音。如此由近景到远景,由远声到近声,由所见到所闻,针线绵密,细入毫芒。在这一叠里,词人已将悲秋情绪借暮秋景物的描绘传达给读者。这是全词的第一层次。词的第二叠深入一层,由写景转入抒情,刻画出“夜永对景”时的凄寂心理。过片三句勾勒提掇,承启自然:“风露渐变”与词首“晚秋天”呼应,“孤馆”与“庭轩”互补,“更阑”与“夕阳闲”暗接。银河斜挂,皓月当空,只身孤馆,清宵独坐,怎能不情思绵绵,感念万端。“思绵绵”以下数句纯乎写情,既是“夜永对景”时心态的自然流露,也交代出“凄然,望江关”和“倦听陇水潺湲”的因由。这是全词的第二层次。词的第三叠紧承上叠“暗想从前”之意,继续追忆往昔。柳永本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少年时在京城度过不少时光,“帝里风光好”以下五句,正是对当时生活情景的描述。接下去“别来迅景如梭”一句喝断,笔锋迅即折回,使往昔的欢娱与今日的落寞形成鲜明对照,亦虚亦实,忽喜忽悲,乍远乍近,颇具峰回路转之势。经过上面的辗转腾挪,一番铺叙,自然引出全词的核心句:“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为了区区名利,不得不抛亲别友,浪迹天涯,然而至今依然“未名未禄”,落拓不偶,追念往事,空余愁颜憔悴。这是真情的吐露,这是心灵的展示。这几句,将全词的抒情推向高潮,使全词的主题更加鲜明地突现出来。“漏箭移”以下数句,再次由情入景,道出“停灯向晓,抱影无眠”的苦况,构成了全篇的第三个层次。不难看出,这首长调一叠一个层次,而且各层之间一气贯注,意脉相连,始终未脱“羁旅行役”这条主线。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词的抒情由缓渐疾,愈趋深厚,词的主题也由隐渐显,步步深化。无怪乎此词一出能广为流传,受到时人“《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引)的称誉。
柳永的《乐章集》中,十之七八为慢词。这些慢词,多以“羁旅行役”为题材,铺叙委婉,构思完密,线索分明,脉络井然。可以说,讲究词的结构层次,是者卿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如他的另一首长调《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第一叠写驰舟离岸道途所经,第二叠以“望中”二字领起,写途中见闻,第三叠用“到此因念”一语承转,写天涯羁旅之心情,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次感极强。又如他的中调《采莲令》(月华收),上片先写月落天晓,“西征客”为离情所苦,次写“翠娥执手送临岐”,二人洒泪而别;下片继写舟行如飞,离岸后方觉离别之苦,最末接以“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全词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前后联贯统一,脉络极为分明。这种布局方法,无疑有助于增强词的表现力,易于给读者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