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实后虚


【依据】:

前段实写,后段虚写。(高亮功《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卷一)

【词例】:

扫花游

赋高疏寮东墅园

张炎

烟霞万壑,记曲径寻幽,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沿。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

【解析】: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余姚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历官校书郎、徽州倅、处州太守。少时即有俊声,其读书以隐僻为博,其作文以怪涩为奇,诗尤可观,有《疏寮小集》。余姚为会稽(浙江绍兴)属县。张炎在宋亡之后曾有会稽之游,所见到高氏东墅故园,相去已百年,甚为荒废了。词即写游园之所见与感受。上阕写实景,下阕多为虚拟。

词人张炎游越之时,曾多次到东墅园。他记得数日前雨霁后一个清晓来时,园亭寂静,曲径通幽。甃,本指井壁,后借指以砖砌的建筑物。沼,即水池。园中的建筑设计适应景物的自然状态:沿着花圃而砌嵌甃石,就地疏引泉水与池沼相通。因此整座园林有云霞蒸蔚、万壑幽深之感。这是最初的印象。几日后在一个临近黄昏之时重来,则见到一片苍云凝留天际,古老高大的乔木笼罩在残照之中,给人以凄凉之感。上阕记述了两次游园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园中的景物,善于捕捉到新鲜的印象,所写的都是实景。词的过变以“碧天秋浩渺”点明游园的季节,将实景的描写过渡到虚拟。下阕里也属写景,但却是想象中的虚景。虚空的天籁如泠泠之声,从远处孤峭的山峰飞下。这是万籁俱寂时才可能感到的。“山空翠老”是幻觉的印象,那里亘古幽静,很可能有凭虚御风的仙人去采摘灵芝。芝为菌类植物,古以为瑞草,故名灵芝,服食可以长生。废弃的门径混杂于野色之中,芳草已经除去,但似乎不除去更使园林显得清幽。这里景象深邃静悄,于是作者联想到它比起晋人游赏之斜川风光不知清幽了多少倍。词中“听”表示一种幻觉,并非实见;“怕有”是主观性的揣度,并非可能的现实;“不除”是一种愿望,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比”也属一种想象,因对斜川缺乏实感,其比较就是虚幻的了。所以下阕貌似写景,但所叙述的都是想象中的虚景。作者试图以虚拟之景来表东墅园清幽荒凉之境,而确实产生了这样的艺术效果。若在一首词里,上下阕都写实景,则必然显得过于质实板滞。此词能够虚实相生,则全词空灵生动了。

词的上阕实写,下阕虚写,这是常见的布局,但多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格局。北宋词人柳永著名的《八声甘州》、《雨霖铃》等词都是如此的。南宋词人吴文英的《澡兰香·淮安重午》上片追述情事是实写,后片则属空中设景,如“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全是虚写。清初词人朱彝尊的《声声慢·七夕》上片借节序而描述一段真率的情事,下片抒情全属虚写,如“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输他双星岁岁,料红墙银汉难跻。”可见前实后虚的写法是词中最普遍的,但整首词写景,象张炎用前实后虚的手法则是词中颇为罕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