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如范石湖眼儿媚萍乡道中云云。“春慵”紧接“困”字、“醉”字,细极。(《蕙风词话》卷二)
【词例】:
眼儿媚
范石湖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抉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解析】:
陆机在《文赋》中,将诗与赋两种文体的特征分别以“缘情”与“体物”表示;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是将事物的来龙去脉加以陈述。评点派的文评家有“草蛇灰线”、“细如牛毛,乃千万根共具一体,血脉贯通”,这些说法。“蛇灰、蚓线之妙”,说的是词作中对景物的细密描绘,理脉可寻,历历在目。范成大的《眼儿媚》中对萍乡道中柳塘的流丽绵密的刻划、将人物情态溶于春景之中,字字细极,堪称佳品。
范成大《骖鸾录》云:“乾道癸巳(1173)闰正月二十六日,宿萍乡县,泊萍实驿。”词题也写明,“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词中所写,乃实情实景。
作品从时空的变化中进行细致的交综呼应的描写。词笔从远及近,景物由大到小,在景物流动中,自然移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中赞美云:“自然移情,不可言说,绮语中仙语也。”词意刻划江西萍乡道上,卧舆中困倦情态,细细道来,理脉贯通。初春暖意酣酣,天色和花气,令人困而思睡。词人先从辽阔的太空写起,“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酣酣”喻暖意。“日脚紫烟浮”,指雨后乍晴的太空景色。日脚是指天边阳光破云的照射,“紫烟浮”是雨后地气氲氤升腾的景象,“紫烟”,日光透射大地,水雾腾腾,“紫”字是暖和的色调,也是“酣酣”的注脚。“浮”字则表现地气与日光交映的迷濛景色。落笔从太空的大处着眼,继而抒写人物对客观世界的承受。“妍暖破轻裘”写对环境气候的感觉,热气已缓缓地让人解开暖和的薄裘,暖洋洋、热乎乎,于是在暖意酣酣之中,人困而思睡。“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抉头。”大地的天色给人的感染,令人困倦,处处的花香使人陶醉,在午梦之中,人就象喝了抉头酒一样,昏昏沉沉,困而思睡了。词人以远近场域的变化,从“日脚紫烟浮”的太空写到大地上的“醉人花气”、“妍暖破轻裘”的暖意,进而写人的精神困顿的变化。“午梦抉头”,由遐而迩,在无意之中写意,把“卧舆中、困甚”的情态细密地活现出来。
紧接上片,浮化内心思想感情的流动。“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纹愁。”写的是“小憩柳塘”的情态。在客观世界的迷离氛围中,作者用“春慵”这一意象,将诉诸于视觉的印象,转让于人物的内心感受。着一“慵”字,把春天季节特有的暖意盎然与人情物态,一齐烘托出来。许昂霄《词综偶评》云:“换头‘春慵’,紧接‘困’字,‘醉’字来,细极。”上引况周颐的话,也是同样评论。“春慵”紧接上片的“困”字、“醉”字,意脉很细,“
纹”是皱纱的细纹,比喻一塘春水被春风吹拂时兴起的涟漪,也即宋祁在《玉楼春》中的“
皱波纹迎客棹”,中的“
纹”,也是冯延巳的《谒金门》中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水中皱褶,词人以荡漾的春水形容“春慵”的情态,这种春意侵袭,扑面而来,困倦令人难以抗拒,不可捉摸,无法抑止,“愁”字则点出心的感受,自有一番凄然的意味,让感官在景物折射下交错流露,在春“困”、春“醉”,春“慵”的意象绾写之中,点出心中的焦点“愁”字,而这丝春愁又无法消除,于是迫出最后的结语:“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这一片春愁象一池春水涌至,也恰似涟漪一般,溶溶泄泄,不断荡漾开去,无力的微微的春风阵阵吹来,避都避不开,“春慵”中的“愁”思,也象春水波纹一样不断地荡漾开去。词人把空间的实象和感觉中的虚像绾写在一起,把小憩柳塘时对春意的感知,生动地展现出来。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指出:“字字软温,着其气息即醉。”词人对“春慵”的细密描写,从开篇的“酣酣日脚紫烟浮”到“欲皱还休”的感情波动,一环串一环,一字扣一字,确是有理脉贯通,在细密精致的描绘中,看出蛇灰,蚓线的发展痕迹,的确是“自然称情,不可字说”了。这种细致绵密的抒写,能令人陶醉,关键处还在词作中有理脉贯通,通体一气。唐人陆龟蒙《杂讽》诗九首之八,有“岂无中林士,贯穿学问骨”句,理脉与骨,都是强调文章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