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庐陵陈子宏云:蔡光工于词,靖康中陷虏庭。辛幼安尝以诗词谒之,蔡曰:“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故稼轩归宋,晚年词笔尤高。尝作《贺新郎》云:“绿树听鹈鴂(下略)。”此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杨慎《词品》卷四)
【词例】: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解析】:
使事用典,是词人在自己作品中征引、化用前人事迹或诗文词句,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便能“举事以类义,授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词中巧于使事用典,可以使形象更为鲜明,语言更为精炼,意境更为深邃,意蕴更为深沉。宋代词人多擅于使事用典,而“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辛词几乎是一本百科全书,上至《尚书》、《诗经》,下至李白、杜甫的诗歌,均在其作品中广为引用。
使事用典,按其内容,有征引历史故事的“用事”和化用诗文词句的“用语”之别。前者如辛弃疾《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词的“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是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越国大夫范蠡汲取伍子胥功成身亡的教训,助越灭吴后,即隐身自退,携西施泛舟五湖的故实,来劝慰罢归金华的叶衡。后者如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词的“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屡屡)生”诗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则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诗句。使事用典就其方式而言,“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严有翼《艺苑雌黄》)辛弃疾《踏莎行》(进退存亡)词,共十句,句句用典,且全部直用其事,运笔从容,挥洒自如,十分熨贴,如歇拍“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二句,前句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不料却遭到两人讥嘲,笑话孔子徒劳心计,迷不知返。后句典出《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说孔子忙碌如此,无非欲逞辩之才。词人此处使事用典,以自我解嘲口吻绾结全篇。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的“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征引《文选·长门赋序》中司马相如之故实,“反其意而用之”。传说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幽居长门宫,以百金请善文的司马相如属写了《长门赋》,汉武帝读后感悟,陈皇后由是再度承宠。然而词人却说千金买来的《长门赋》并没有产生效果,愁苦之情仍然无法倾诉。使事用典除“直用”、“仅用”之外,还有一种对原典加以改造,使典故原有内容与词中的内容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化用”,这样“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随园诗话》卷七)的使事用典可以使词的内容更丰富,词的意味更浓厚。如辛弃疾《满江红》(鹏翼垂空)词的“鹏翼垂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之典,喻人的志向高远;“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化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写词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理想。女娲是炼就了石即去补天,而词中所写的友人虽然袖中藏着已炼成的五色石,但补天却要待到他年,两相较之,便可体会到词人渴望报国然而无门的难言的苦衷。词中使事用典贴切自然,不着痕迹,即使不明出典,这些词句的意思也可理解;若联系典实,更可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使事用典深为词评家赞许,虽题为送别,其内容却融进了家国之恨。词中故实选用借古喻今,抒发了词人报国无路,请缨无门的悲愤心情。
此首词连用了五个悲剧性的典故。“马上琵琶关塞黑”,引用汉元帝宫女王昭君被迫远嫁匈奴一事。石崇《乐府〈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昭君),亦必尔也。”“更长门翠辇辞金阙”,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辞别金阙、幽闭长门宫。“看燕燕,送归妾”,言庄姜送归妾,作《燕燕》诗以别。据《左传·隐公三、四年》:卫庄公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继位不久,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邶风·燕燕》。“将军百战身名裂”三句,用李陵、苏武之典实。汉将李陵、苦战兵败,失节异域。汉使苏武虽备受凌辱,终得全节以还。李陵饯别河桥,有诗云:“携手问河梁,游子暮何之?”(《文选·与苏武诗》)“易水萧萧西风冷”三句,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时,荆轲刺秦王,行前燕太子丹及宾客白衣白冠送别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涕泣,又前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词中以运化灵动笔致,铺阵罗列的历史上生离死别故事,寄寓了词人深沉的家国和身世之悲。《贺新郎》词,内容深沉含蓄,构思精巧缜密。篇首以悲鸟啼鸣起兴渲染别离悲秋气氛,继而使事用典,纵论社会人生之别恨;后以悲鸟啼血回应篇首,歇拍以问作结,推想别后的凄清冷落之处境。是首“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送别词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