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不涩


【依据】:

词中用事最难,要紧著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下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诗。此皆用事不为所使。(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之二)

【词例】: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疏影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依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莺莺,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解析】:

冯金伯所谓用事“融化不涩”,是说诗词中的用事要自然贴切、水乳交融。对此,王骥德说得更为明白透彻:“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曲律》)苏轼词《永遇乐》与姜夔词《疏影》在用事上都达到了冯金伯与王骥德所说的标准。

苏词“燕子楼空”三句用张建封事。张建封为中唐时人,有妾名关盼盼。张殁后,“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苏轼《永遇乐》前有小序“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词的上片写燕子楼佳景:风清月明,鱼跳露泻,沉沉更鼓与铿然落叶之声衬出环境的寂寞凄清。下片写自己的客子思乡之情,引出关盼盼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既是写眼前之景,又是借佳人已逝,人去楼空来兴起人生无常,古今如梦之感。因为这三句是写眼前景,与上片的景物共同构成寂寞凄清的意境,切合作者这一“天涯倦客”的凄凉孤寂心境,所以这一用事如“撮盐水中”,融化无迹;又因为这三句概括张建封与关盼盼悲欢交织、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并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因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容量,言短意厚,耐人咀嚼,而不“失之枯寂”。所以,苏词的用事,确乎达到了“令人不觉”、“融化不涩”的境地。

“用事融化而不涩”这种艺术境界,是历代许多富有艺术才华的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所经常孜孜以求的。宋代词人姜夔(白石)就是其中一个用事的能手。如他的《疏影》词中的“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诗句,成功地运用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天在檐下躺卧,梅花飘落在她的眉心里,留下了花瓣印痕的美丽的传说故事,与全词水乳交融在一起,表达了对梅花气质的深深赞美和殷殷爱惜之情。好用事也是天才横溢的词人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后用了三国时孙权、东晋时刘裕、南朝宋文帝和战国时老将廉颇等典实,贴切而又深刻地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言简而意深,被推为辛弃疾“怀古词第一”,使这篇词作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然而,正如张炎所说“词用事最难”,即使像辛弃疾这样一位词坛巨擘,他的有些词作,也难免有用典过多而成“掉书袋”,或用典过分隐晦而造成艰涩的弊病。由此可见,写词用事要达到“体认著题,融化不涩”的艺术境地,确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