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押词韵法


【依据】:

宋贤词令之妙,不但由其字句之斟酌尽善,即其字句之音韵,亦皆配押得当,故凡填词能纯用一韵者最佳。例如此阕应押平韵者,即于平声中任取一韵;应押仄韵者,即于上、去、入三声中,任取一韵,其叶韵亦即取材于本韵者最妙。如不得已,则始就其相通之韵叶之。(刘坡公《学词百法》)

【词例】: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解析】:

词之押韵,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在词中有规律地、反复地出现,前后呼应配合,可以使词的声音和谐悦耳,产生美感。韵脚的声音响度的高低,可以烘托、渲染气氛,有助于感情的表达。发音清脆宏亮的词韵,最宜于表达激昂慷慨豪放雄壮的感情;而声音柔和细微的韵脚,常用于表现缠绵哀怨、悲愤忧伤的感情。因此,宋代词家极为重视韵律,字句之音韵均求配押得当。张炎述其先人(张枢)填词:“每作一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词源》卷下)

周邦彦《关河令》是首词情与词调、音韵切合一致的隽永之作。此首词写孤旅之情,上片寓情于景,写秋暝之景和庭中凄清之感,下片情景交融,写夜深之景和孤栖之情。“秋阴时作渐向暝,”起句写天气动辄阴云密布而又时当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正是旅人阴沉心境的形象写照。着一“时”字,言天气常阴,难得放晴;着一“渐”字,点明时辰慢慢朝着昏夜走去,赋予薄暮昏暝渐变之动感。“变一庭凄冷”,秋风萧瑟,阴云密布,孤独旅客,伫立客舍庭中,倍感凄冷。着一“变”字,紧扣上句“时”、“渐”二字,突出变化过程,增加了抒情的层次感。“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伫立庭院静听因秋风所动的一切声响。秋声而寒正是词人孤寂冷落心境的反映。忽然间,隐约地从云际传来秋雁的哀鸣,牵动了词人思乡之心,于是循声四望苍穹,只见茫茫秋云,沉沉暮色,哪儿有大雁的踪影?雁声远逝,加深词人此际的孤凄心情。“更深人去寂静”,更深夜阑,旅伴相继离去,寒室孤灯,形单影只,愈显寂寞凄冷。“但照壁孤灯相映”,“孤灯”二字承上句“人去”二字。旅伴临时聚合,酒阑人散,只有摇曳的孤灯微光将自己身影映在粉壁上。“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本想借酒浇愁,偏偏酒意都去,漫漫长夜里如何经受得住旅思乡愁的煎熬。

此首词的词调名原为《清商怨》,又名《伤情怨》。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起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一作晏殊词)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定名为《关河令》,隐寓羁旅思乡之意。词中押仄韵(即上去声),韵脚“暝”、“冷”、“影”、“静”、“映”、“永”、共六韵,其音哀远,正合词人所要表达的孤寂凄苦之情。

周邦彦通晓声律,词韵自然配押精当;然而宋词中象周的《关河令》词的词情与音韵如此切合的词作还是较为多见的,如张元幹的《石州慢》以入声韵配押,抒发词人的忧国伤时的愤激之情。词的上片写湖面月下的苍茫凄切的秋景:“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依危樯清绝。”词的下片尽情直抒胸臆,抒写词人满腔悲壮激越的爱国之深情:“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此首词语言道劲豪壮,词情慷慨悲壮,构成了悲壮激烈的艺术风格。整首词通押入声韵,上片韵脚“月”、“灭”、“咽”、“绝”,下片韵脚“折”、“獗”、“血”、“缺”、“越”,均为入声韵。入声字音节短促,词人以短促音节押韵,便能更充分表达郁积胸中的悲愤激越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