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体


【依据】:

宋词中作回文体者绝少,《东坡乐府》中有七调,录其《四时闺怨》词《夏景》一首,以备一格。(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词例】:

菩萨蛮

回文,夏闺怨。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解析】:

所谓回文体,指作品的每一句正读倒读皆成文。但这并不是一种文字游戏,中国古典诗歌中,以回文体形式出现的并不少,大多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且,往往由于它的正反都成文的特征,对表达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起着较大的作用。

苏轼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利用了回文体的形式,造成一种艺术上“视点游移”的美学效果,或静中有动,或动中有静;或以景为主,或以情为主,将艺术意味与艺术气氛,以及词人的内心感情,在一种变化中表现出来。

题为夏闺怨,显然以一女子夏夜闺中怨情为主题,上片写睡中的情景,静中有意,意在一个艺术气氛的烘托;下片写女子醒时情景,动中见情。“柳庭风静人眠昼”,以静为主,“昼眠人静风庭柳”,以动为主,两句结合,将夏夜女子闺中生怨的环境及气氛渲染出来了,与女子闺怨心情极为和谐。“风静”、“人静”实际上更加反衬了下面的“心不静”。接着由外及内,夜风吹香汗,薄薄的衣衫似乎特别让人感到凉意,而凉凉的衣衫,又透出微微的汗香。与其说“凉”在面上,还不如说真正的是“凉”在心里,两个“凉”字,一句往返,闺中女子心情全现。

下片写女子醒来后的情景,起首两句的词眼在“冰”上,红红的小手拿着盛有冰块和莲藕的碗,而这碗又冰凉了她的手,一直“冰”到她的心中,这才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最后两句点出闺怨主题,“郎笑藕丝长”,“藕丝长”实指女子对情人的绵绵情意,但郎却一笑了之,见其情薄;而“长丝藕笑郎”,其“笑”字则有怨恨之意,是泪中之笑,有怨男子无情之意,“怨”的主题显而易见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