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海绡翁曰:“渐别离气味难禁也”,脱。“更物象、供潇洒”,复上五句。然后以“念多才”十二字,归到别离气味上。后阕全从对面写,层联而下,总收入“追念”二字中,正是难禁难写处。比“金花落烬灯”一首,又加变化,学者悟此,固当飞升。(陈洵《海绡说词》)
【词例】:
塞垣春
周邦彦
暮色分平野。傍苇岸、征帆卸。烟村极浦,树藏孤馆,秋景如画。渐别离气味难禁也。更物象、供潇洒。念多材浑衰减,一怀幽恨难写。 追念绮窗人,天然自、风韵娴雅。竟夕起相思,谩嗟怨遥夜。又还将、两袖珠泪,沉吟向寂寥寒灯下。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
【解析】:
陈洵所说的“全从对面写”,就是作者为了要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之情,不从自身落笔,说自己如何如何想念亲友,如何如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而是宕开一笔,悬想亲友如何在想念自己,以深挚婉曲之笔墨,直把对方的苦苦相思写得逼真传神,细腻动人。这样,就把自己对亲友的深切念情维妙维肖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种“从对面写”的艺术表现手法,亦称“以虚出实”法,是虚实结合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比起从作者自身一面来反映对亲友的怀念之情来,内涵更丰富充实,感情更深重含蓄。在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灵活多变,避免了平铺板滞之弊。正因为“从对面写”之手法有如此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我们先来看看周邦彦的《塞垣春》是如何运用“从对面写”之表现手法的。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离别之情的词。上片,词人落笔自身,写自己“难禁”“难写”的“一怀幽恨。”词人借助于“暮色”、“苇岸”、“烟村极浦”、“树藏孤馆”这些特定的“秋景”,来抒发与情人的别情,可谓情景交融,凄恻感人矣。但在这里,词人仅是抖出别离之“幽恨”而已,尚属发端,真正难忍的别愁离恨还在下片,那才是全词的高潮部分,动人之处。下片,词人以“追念绮窗人”领起,“全从对面写,层联而下,总收入‘追念’二字中,正是难禁难写处。”“追念”二句,写“天生丽质”,“风韵娴雅”的美人儿形象,此乃词人离恨的主要原因之一。“竟夕”二句,写女子整夜相思,怨恨夜长。着一“竟”字,写女子相思之久之浓,而相思愈浓,则与词人感情愈深。着一“怨”字,生动反映了女子急盼与词人相聚的焦急心理。“又还将”二句,写女子相思难眠,相聚又遥遥无期,在“寂寥寒灯”的映照下,想着想着,便黯然神伤,止不住热泪簌簌流,以至于沾湿了两袖。这几句写得极深挚,极沉重,也极凄婉,直将一个多情乃至痴情的女子形象活脱脱身地塑造了出来,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词人进一步往下写,夜夜如此的刻骨相思,她的身体怎么能经受得住呢?因此,便出现了歇拍“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的可悲可怜的之状况,语虽浅直,但女子“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委实是令人动容的。词人对女子的深深怀念之情在怜悯中得到了升华。下片,词人刻划女子的相思之苦是层层深入、逐步展开的。先写美貌,次写相思之浓,继写相思之泪,最后写因相思而瘦身,如此种种,一个钟情而多愁善感的女子形象便逐渐丰富起来,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自然,把女子的刻骨相思写深写透了,也就写深写透了词人自身的刻骨相思,此所谓“借他人酒杯以浇胸中块垒”也。个中奥妙,惟在“全从对面写”也矣哉!
陈洵说,《塞垣春》“比起‘金花落烬灯’一首,又加变化。”“金花落烬灯”,即周邦彦的《满路花》词,这也是一首抒写男女别离之情的佳作。其中情景交融,极写相思苦况,甚为动人,如“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等,堪称咏愁之千古名句。但词人惟从自身一面写来,不如《塞垣春》“全从对面写”那样曲折多变,深婉有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邦彦的词作方法是颇为灵活多变的,他不局限于一个模式,而是各路出击,敢于创新。正是他对艺术表现手法有着如此执着的追求精神,才使他成为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于唐代诗人中,最善学杜甫。故而察《塞垣春》“从对面写”的表现手法,与杜甫《月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清代诗评家浦起龙评此诗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施补华也认为此诗“从对面写”,“可谓无笔不曲”(《岘佣说诗》)。诗人从时间、空间、对象等方面“全从对面写”,尤其是把妻子写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娇美可爱,同时也写出了妻子孤栖相思之苦,这样就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和杜甫《月夜》诗一样,周邦彦《塞垣春》中亦写到了对方的美貌和相思之泪,用语、作法如出一辙,影响所及,不言自明矣。
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运用“从对面写”手法的佳例。诗云:“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二句写自己思念家乡,后二句落笔于家人,写他们想念自己,直至深夜还在念叨着自己,语虽简约,情却深厚。这对周邦彦的《塞垣春》也是会有影响的。
其实,“从对面写”之表现手法,非自杜甫、白居易始,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见运用。如《周南·卷耳》,这是一首描写妇女想念其远行丈夫的诗。全诗四章,除首章为女主人公自道之词外,余者全为她想像其丈夫登山喝酒、马疲仆病、思家忧伤的情景,以彼写此,以虚出实、比妇女直述自己如何思念丈夫,其感情要更深一层,难怪明代戴君恩要评此诗为“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是古今闺思之祖”(《读风臆补》)了。又如《魏风·陟岵》,这是描写一位征人思家的诗。全诗三章,首章写其父亲如何挂念和叮嘱诗人。诗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翻译一下即为:登上青山岗,远远把爹望。好像听见爹说:“唉,我的儿啊,劳役不止早晚忙!你可要多保重啊,回来吧,不要滞留在他方!”其余二章,结构与此相同,分别写母亲和兄长对诗人的挂念和叮嘱。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家,而是想像父母兄长思念自己,言词婉切,情景宛在,比直述法更具艺术感染力。
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诗译》中曾对“从对面写”的“以虚出实”之法作过一段颇为详尽生动的论述。他说:“唐人《少年行》)《全唐诗》作《青楼曲》)云:‘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想知少妇遥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狁于夷。’其妙正在此。训诂家不能领悟,谓妇方采蘩而见归师,旨趣索然矣。建旌旗,举矛戟,车马喧阗,凯乐竞奏之下,仓庚何能不惊飞,而尚闻其喈喈?六师在道,虽曰勿扰,采蘩之妇亦何事暴面于三军之侧邪?征人归矣,度其妇方采蘩,而闻归师之凯旋,故迟迟之日,萋萋之草,鸟鸣之和,皆为助喜;而南仲之功,震于闺阁,室家之欣幸,遥想其然,而征人之意得可知矣。乃以此而称‘南仲’,又影中取影,曲尽人情之极至者也。”王夫之所说的“善于取影”和“影中取影”,实即为“从对面写”的“以虚出实”之表现方法。他以《诗经·小雅·出车》和王昌龄的《青楼曲》为例,详细分析“以虚出实”表现方法之妙处,独具艺术慧眼,令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述,“从对面写”之艺术表现手法,从《诗经》开始,到杜甫、白居易,再到周邦彦及后来的许多作者,都是一脉相承,乐用不衰的。可见,适宜于表现文学作品深刻主旨的艺术技巧一旦确立,其艺术之树总是万古常青,充满生机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