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凡可直说之意而不直说,而必委婉曲折以赴之,使阅者一望而知其意之所在,此其一;亦有因直说妨浅率,曲说妨繁琐,乃隐约其辞者,此其二;更有不关用意之婉曲,而故意在所要说之左右前后加以描摹渲染,使本意更增动人之力量者,此其三。总之,不直说本意而又不掩饰本意,婉曲以出之者,均谓之“婉曲式”。以上列三种特征,可得三种不同之修辞方式,即“反说”、“借说”与“繁说”是。(《詹安泰词学论稿》第七章《论修辞》)。
【词例】:
更漏子
张先
杜陵春,秦树晚。伤别更堪临远。南去信,欲凭谁。归鸿多北归。 小桃枝,红蓓发。今夜昔时风月,休苦忆,说相思。少情人不知。
【解析】:
反说婉曲式是指作品中不直说本意,而又不掩饰本意,从反面来婉转地透露和表达正意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方式大都出现在具体的词句中,却又与作品的整体构思密切关联。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用“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描写韦曲美丽动人的景象,但作者不说花儿可爱,环境优美,而用“无赖”、“恼杀人”这样的反语来写胜景对人的挑逗,令人一望而知表达的正是对花儿和环境的喜爱之情,且带有浓厚的溺爱、亲昵、娇宠的色彩,令人回味不绝。张先《更漏子》为闺怨词,主旨是写主人公对恋人的深切思念,表现其孤寂感伤的哀怨心态。但作品不用直接描述的方法,也不让主人公直接陈述心曲,而是通过主人公对季节、景物敏锐的感受以及对往昔情事的回忆,婉转曲折地予以表达,尾三句即采用了反说婉曲式的修辞方法。下面先看全篇。
词上片写相思。起拍“杜陵春,秦树远”两句化用李商隐《乐游原》诗意,并点明地点、季节和景物,委婉地透出佳人迟暮之感。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或称乐游苑),乃情侣游赏胜地;陕西为古秦之地,“秦树”实游乐原之树。李诗云:“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词人融化其意,以“春”写时令,以“晚”渲染感伤色彩,从而为下面的相思、相忆铺垫与张本。“杜陵”、“秦树”又给人以沉挚凝重感。其下“伤别更堪临远,南去信,欲凭谁?归鸿多北归。”四句写其别后的悲伤与殷切的盼望,连南去的大雁也北归了,可心中的人儿却未回还,甚至鸿雁传书也不可能了。下片写相忆。换头“小桃枝,红蓓发。今夜昔时风月”写眼前景,由桃枝、花蕾想到“昔时风月”,即同游共赏的情景,反衬眼下的寂寞和深切的思念。以上全是写主人公的“相思”、“苦忆”,而结尾三句“休苦忆,说相思,少情人不知”一反上面相思、相忆的格调,而谓“休说相思”,以反语表达内心不可排解的矛盾和相思的痛苦,感情更加深沉。煞句“少情人不知”,詹安泰先生认为“恐人知其多情之意见于言外,辞弥淡而情弥苦矣。”(《詹安泰词学论稿·论修辞》)此词结尾三句由于运用了反说婉曲式,反倒使词的意境更加深沉,令人回味不绝。
反说婉曲式在《诗经》中即已使用,《伐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可视为源头。移植于词,则首见于敦煌民间词。脍炙人口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称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其主旨是表达爱情的坚贞不渝和永不分离,词意甚明;而采取的方式却是从反面的“要休”来表述的,主人公的态度反倒显得更为明朗、坚决,意味也更深长。其后这种用法屡见于文人词中。五代毛文锡《醉花问》“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其一),“休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极!”(其二),明明是应相问、相忆,却以反语出之,其意尤深。赵宋以降,用者踵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