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可思


【依据】:

叠写所听,而听者情况言外可思。(邵渊耀《环林评山中白云词》卷四)

【词例】:

探春慢

张炎

己亥客阖间,岁晚江空,暖雨夺雪,篝灯顾影,依依可怜,作此曲寄戚五云。书之,儿脱腕也。

列屋烘炉,深门响竹,催残客里时序。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

借问西楼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铁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满城箫鼓。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

【解析】:

词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己亥(1299)。词人自宁波返杭州,多游阖闾(今江苏苏州市)。时年五十二岁。这是一个临近年底的雨夜,雨声淅沥,积雪消融。词人围着火炉,顾影自怜,遥想老友戚五云,写下此词。

起三句写客居之环境。“列屋”犹言在屋中。临近岁除,又逢雨雪,词人在客舍围炉取暖。门外传来浙浙沥沥的雨打竹叶之声,仿佛在催促着那离新年本已不多的日子。客居他乡,孤孑一身,对这雨声尤其敏感,故接下去二句,词人直抒客游心情:“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投老”即临老。“薄游”即缺乏充足行资的旅行。身为承平贵公子的词人,在经历家亡国破的巨变后,“丧其行资”,“劳落偃蹇”(大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形如文丐。此中滋味,不言自明。“消得”:犹禁得,意即禁不得,经不起。老来情怀,浪游滋味,已经十分的凄怆、苦楚。况且偏逢岁除,风雨夜,怎能经得起几多凄怆,几多苦楚。“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一连叠用三个“听”字,至于听雁、听风雨、听橹是何感受,何情怀,何滋味,词人均隐而不语,秘而不宣,而听者情况仍然言外可思。这种作词技巧有如中国画之留空白,读者尽可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出发,结合艺术感受,天马行空,作出种种揣测,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它,填补它,诠释它。词的内涵将因此加深,外延也将因此扩大。反之,若点破,则势必与“凄楚”意重复,空话一堆、索然无味。另外,“数声柔橹”还暗点客居环境:临水人家,顺手写出“东方威尼斯”苏州的特征,句工意深。“暗将一点归心,试托醉乡分付。”借酒解乡愁、寄归心,是词客骚人所常为,不见新意;但此处着一“暗”字,“试”字,乃明知消愁无效而偏不死心,再次试之之意,语极为深婉,意亦翻新。过片承“归心”写怀人,不断意脉。“借问”两字,紧扣作词以“寄戚五云”本意,“西楼”借指所爱女子的住处,与首句“列屋”对应。“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盈盈”本指人的美好风姿、仪态,词中借指所爱女子。“端正窥户”即画眉整妆,不时偷看门外,是否情人到来。这两句化用古诗:“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凝望”,以想象之笔,从对方写来。“休忘了”是自言,抑或他指,叮嘱友人?两意俱在。不言客游者归心,而写女子思念;让“一点归心”从“端正窥户”中见出,用笔委婉,情味颇深。接下去三句,写客居他乡的时序变化,风俗人情。在北方,披着铁甲的战马,横渡正在解冻的冰河;而南方,雪后初晴,柳叶始萌,细长柔嫩如蛾,顷刻间,鼓箫齐鸣,全城人纷纷出门赏景,一派欢愉气象。众人喜庆之情与词人顾影独忧再次对比,“凄楚”转深,“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意为今宵谁家能沐月光,而我则已记不起旧游时的踪迹。此三句向空处寄情,词意极清空。结末二句,疏宕明快,自作旷达之语以宽慰:“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岁晚之夜,幸有岁寒良友梅花陪伴,听我低吟轻唱。“一树”“梅花”对孤影,“依依可怜”意于言外透出,余意不尽。全词工在“听”字叠写上,三个明“听”,三个暗“听”(响竹、箫鼓、梅花听微吟),而听者情况则无一直接道出。深美委婉,诚为大家手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