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好语


【依据】:

舒亶字信道,与苏门四学士同时,词亦不减秦、黄。《花庵词选》录其《菩萨蛮》云:“画船搥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江头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尊空,与君何日同。”《乐府雅词》录其《蝶恋花》云:“最是西风吹不断。心头往事歌中怨。”《木兰花》云:“西湖一顷白菱花,惆怅行云无见处。”《虞美人》云:“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纵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语。(丁绍仪《听秋馆词话》卷二)

【词例】: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会樽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解析】:

所谓“天生好语”,说得全面些,应是《听秋馆词话》所说:“纵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语”。应作何理解?首先应是“好语”,其次,“好语”的意味,不但文人能够品味得出,而且不识字人也能知其妙处。因而这“好语”是雅俗共赏的,就是说,“天生好语”是指诗词语言得于天然,不待雕琢的,既通俗化、口语化,而且又凝炼优美、韵味深厚。

舒亶与苏轼同代,因人品不高,讦告苏轼,导致“乌台诗案”,颇为世人不齿。大概由于因人废言的缘故,他的词尽管写得不错,也很少有人推举。《听秋馆词话》列举他的一些“天生好语”,应是公允的。以其《虞美人》上片为例:“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词用逆挽法,即应先上小楼东畔倚栏,然后才见天地景物,但却把倚栏放在后面。词写日暮秋景,荷花落尽,才露出湖水,倒映天光,成水天空阔、波澜动荡之景色。“背飞双燕贴云寒”一句,纵不识字人,也可从“贴云”二字见出燕飞之高,从“寒”字见出秋日之清冷。尤其是“贴”字最为传神,双燕紧靠云层、久飞不下之情状极为鲜明形象,给读者以清晰可见之画面。称为“天生好语”,当之无愧。

古来很多诗歌名句多是“天生好语”。如李煜写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在通俗易解的话语中运用精妙的比喻,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且情思隽永,耐人寻味。又如写恋情之语,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以平常话语写深挚之情,言近旨远,脍炙人口。还有些诗人以浅近之语写出深厚理趣,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可见,“天生好语”的通俗平淡,并不是一览无余,浅薄无味,而是如苏轼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以,“天生好语”乃是艺术上大巧若拙,返朴归真的最高境界。诚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凡天生好语,皆不用雕饰,却有天然工巧之妙。“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篇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说:陶潜、谢宣城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且雕琢者所为也。”这实际上也是对得于天然,不待雕琢的天生好语的褒奖。李白崇尚“清水芙蓉”的审美理想,他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云:“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以说李白的优秀诗篇,无不充满着“清水芙蓉”的天生好语。宋黄庭坚虽有比较好的理论主张:学诗功夫,“自当造平淡”,“勿太雕琢”(宋王正德《余师录》卷二引黄庭坚《与洪驹父书》),但在创作实践中并未坚决贯彻,时而有追求奇险和堆垛典故的弊病,对此,陆游予以严厉的批评,他指出:“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宋王若虚的《滹南诗话》评论黄庭坚诗也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可见,只有不借助雕琢、堆砌典故,而崇尚自然的作品,才会富有“天生好语”,才能成为千古绝唱。舒亶《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是一个好例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