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张安国孝祥,号于湖,乌江人。……著有于湖词一卷。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集内念奴娇过洞庭一解,最为世所称颂。(查礼《铜鼓书堂词话》)
【词例】:
念奴娇
张孝祥
洞庭草青,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径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解析】:
气雄调雅,即气势雄健,格调高雅脱俗。作者张孝祥是一个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宋乾道二年(1166),他遭谗落职,由桂林北归,时近中秋,途经洞庭,相邀小吏泛舟洞庭赏月。眼望平湖秋月的浩淼景色,一股昂扬、雄健的情绪勃然而生,暂时冲淡了因遭谗落职带来的忧患意识,净化了心灵。为读者展现了一派清澈空明的自然境界和作者超然物外的心灵世界。
词的上片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起句是对洞庭湖的全景摄入,气势恢宏。“青草”是与洞庭相连的湖。时近中秋,洞庭湖宁静美妙,纤尘不染。“玉鉴”句极写皓月朗照下的洞庭湖明净光洁,“玉鉴”即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则为玉田。“三三万顷”则言湖面之广阔。在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中,当“著我扁舟一叶”时,感到个人显得那样渺小。“著”字有“安”、“置”、“容”等含意,颇有自然造化为我所用,“天人合一”的意味,气势雄健,高雅脱俗。“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大自然的广阔美妙使作者从中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尽化,思想随之升华。在宇宙母亲的怀抱中,个人的鸡虫得失算得了什么?这种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如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此时,积聚在作者心头的忧患情绪,至少暂时一扫而空,反映出他雄健的气魄,积极昂扬的气势和超然旷达的胸怀。
下片着重写词人自我内心的“澄澈”。“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经年”,一整年。此指作者在广西南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这是由洞庭湖的清澈联想到自己在岭南一年的为官生活,他认为在这期间,他的所做所为问心无愧,光明磊落,可以肝胆照人。他的品性是冰清玉洁的。这番表白,无疑是对小人谗言的反击。“短发萧骚襟袖冷”,“萧骚”是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犹如秋天的草木。这句暗寓了自己在世间的不得志,又从暂时的解脱中折回到现实。但这种情绪刚袭来,马上又被昂扬的气势压倒、推开:“稳泛沧溟空阔”,“沧溟”本指海,此指洞庭湖。这是一个双关语,即具体写稳泛湖面的从容之举,也表现对群小进谗的蔑视,显示了“举世非之不加沮”的雄健气魄,和高雅脱俗的品格。接着词人就势把情绪推向高潮:“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他要吸尽长江的水,把北斗七星当酒器,尽邀天地万物来坐陪。这是何等广阔的胸襟,何等雄壮的气魄!词的最后两句落入平稳,写出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感受:“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词在张孝祥作品中“最为杰特”(魏了翁《鹤山题跋》卷二)。它兼有苏轼的旷达和豪放,故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公认为宋词中咏中秋的双璧。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总有种种不如意,如何消除排解各种忧愁情绪、苦闷的心理?中国文人经过长期寻求、探索,发现无穷无尽的宇宙是溶化和挥洒人生各种忧患的最好对象。屈原在“傍徨山泽”中写下了《天问》;陈子昂在受挫后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询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们都表现出深沉的“宇宙意识”。苏轼等宋代一部分有识之士,更有意识、更自觉地掌握了摆脱困惑和烦恼的外在依托,从而达到比前人更为超脱、旷达的新境界。这也正象王国维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