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丽而有则。(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四)
【词例】:
忆秦娥
郑文妻孙氏
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行花阴。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解析】:
中国传统诗歌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然而,最初的文人词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丽”的色彩。明代王世贞说:“六朝君臣,颂酒赓色,务裁艳语,默启词端”(《弇州山人词评》),胡应麟亦云:词实“陈、隋始之,盖齐梁月露之体,矜华角丽,固已兆端”(《庄岳委谭》),说明词偏重继承诗的“丽”的一面,背离了正统的儒家诗教。随着词境的扩大,词的地位的日益提高,儒家诗教对它自觉与不自觉的约束就越来越强烈了。况周颐说:“‘丽’若海棠、文杏,映烛窥帘……工于刷色,当得一个‘丽’字”(《蕙风词话》卷二),也就是说“丽”即明朗清新,情意表达真切而含蓄,这就把以“丽”为特征的词拉上了雅丽的道路。所谓“丽而有则”就是要求词写得艳丽而不过于伤靡,符合儒家温柔敦厚、中庸不偏的诗教原则。陈廷焯认为孙氏这首《忆秦娥》词就深得这种真传。
词一开篇就给我们推出了一个香艳浓郁的特写镜头:“花深深、一钩罗袜行花阴。”“一钩罗袜”既勾画出这位女子步履的轻盈飘逸,更突出了她修长细小的腿和脚,加之鲜花锦簇,组成了一个香艳洞深的背景。整个画面显得富丽清新、芳馨郁香。接下来两句:“闲将柳带,试结同心”,表现了这位女子春情萌发的人性美。然而,这种“结同心”却是精神上、理想中的,在行为、后果上,这种既有“情”又有“理”的“欲”,并不违反儒家的“好色而不淫”的原则。
下片写人去楼空、音讯渺茫的悲伤:“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空沉沉”足见出这位女子在人已远去,生离死别,消息不通时的沉重心情。“愁登临”似乎表现了她在这种情况下的消极心理。即使如此,她仍是哀伤而不绝望:“海棠开后,望到如今”,一年一度的海棠开了一遍又一遍,她仍然在等待盼望着自己所爱人的到来。虽然前面说“愁登临”,不愿意登高望远,以免引起悲伤,但自己终于还是登上了画眉楼,翘望自己的恋人。在婉曲回环中,表现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补充了上片中所写的“试结同心”之意,说明她并不是一个“情”随“景”移、见“异”思迁的女子。同样,这些情感的表露都合乎儒家的礼教,在深受儒学熏染的陈廷焯看来,这当然是“丽而有则”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