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明丽中有疏快之致,所以高出梦窗诸公。(高亮功《芸香草堂评山中白云词》卷二)
【词例】:
绮罗香
红叶
张炎
万里霜飞,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妬。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虚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慢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解析】:
张炎论词主张“清空”。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比清空质实之说。”(《词源》卷下)他批评梦窗词过于质实,仅欣赏其一首《唐多令》,认为“此词疏快却不质实。”如有云:“前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疏快是在作品中表现为意绪轻松,词语清淡,行文流畅。这样可以克服质实堆垛的缺陷。张炎词是写得清空的,而此词尤为明丽疏快。词题是咏红叶。王沂孙有同调、同题、同韵的作品,可见此题是他们唱和之作。词中寄托了他们个人的某些身世之感。
词围绕红叶之性状与事典而展开模写与抒情。一些树木,特别是枫树,在秋后遇霜渐呈红色,十分美艳。词的起笔即叙述红叶产生的自然环境:霜冻之时,大多数的树木都落叶了,唯有极少数的树叶红艳,因时节正值红衰翠减之际,它不会遭到妬嫉的。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咏孤鸿,结句“寂寞沙洲冷”,一本作“枫落吴江冷”。作者借用苏词句意,表示孤独愁苦之情,寄咏于红叶。曾经某次,小船泊岸,流水孤村的荒寒之处,斜阳照在归家的途中,红叶飘坠,有似落花;可惜它们却并非花,而是严寒将临的迟凋的叶片。关于唐代红叶题诗有种种的传说,一说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卢渥终于有缘得着了这位红叶题诗的宫女。词中反用此事典的意义:而今不是在御沟,是在荒沟,见到一片不是带有美好希望,而是充满凄凉之意的红叶。它未载着甜蜜的爱情流去,却载着浓重的愁绪而去。“愁”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词的下阕继续深化词意。唐人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诗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词人暗用诗句之意,表现客寓他乡的羁旅之愁。前人有诗咏老人醉后的情形是“颜衰借酒红”,而红叶亦如老人的情形一样,其红颜已非本色,而是衰老的象征,所以很快就飘零了。这些抒写都寄托了词人身世迟暮之感。“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别本作“小字金书,心事已成尘土”。“洛阳花谱”与“小字金书”都指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欧公云:“尝谒钱思公于双桂楼下,见一小屏立坐后,细书字满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余种’。”红叶并非自己本色,有如佳人着上新妆。唐人喜爱有富贵气象的牡丹,而牡丹以红色为主,以洛阳为盛。红叶虽色似牡丹,却不愿也不可能跻身于洛阳名花之列。它坚贞不屈,孤高自洁,当其飘坠之后,还可为知者或亲者在尊前回风起舞,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化作缕缕美艳鲜红的霞绮。词的结尾,突然换意,追忆红叶早年盛日,绿遍江南,夜雨落在叶片上的细碎声音,那比衰红时当更有诗意了。词中描模物之性态极为自然贴切,用了一些有关的事典或前人诗意,都融化无迹;词语设色淡雅,善用虚字呼应;因而有疏快之致。
同时代的蒋捷,其小词亦多疏快之作,如其《一剪梅》的“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燕归梁》的“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裙时”。张炎词比起吴文英的《唐多令》和蒋捷之词,则是疏快中含蓄能留,而无轻滑之失。词人各有所长。梦窗之词质实,张炎之词清空,绝不能以为疏快之作优于秾密之词;这还得就具体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论。清代词家疏快之作颇多,如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的《木兰花慢》咏游丝之词有云:“是春魂一缕,销不尽,又轻飞。看曲曲回肠,愁侬未了,又待怜伊。东风几回暗剪,尽缠绵,未忍断相思。”这都有学习张炎的某些痕迹,虽然张惠言对玉田词并不是特别称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