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朴动人


【依据】:

写田家乐处,真朴动人。专为艳缛者,可能道其只字?(邵渊耀《环林评山中白云词》卷一)

【词例】:

风入松

赋稼村

张炎

老来学圃乐年华,茅屋短篱遮。儿孙戏逐田翁去,小桥横、路转三叉。细雨一犁春意,西风万宝生涯。 携筇犹记渡晴沙,流水带寒鸦。门前少得宽闲地,平畴、尽是桑麻。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

【解析】:

真朴动人,是此词所获得的审美效果。张炎后期只想在隐逸避世中打发余生,此词便是田园归隐的赞歌。词人早年身为王孙公子、富贵一时;中年天涯飘泊,悲愤痛苦;老来渐渐心如止水,避居田家,学习种菜。词人认为这样既可以消磨光阴、排遣愁苦,又可以躲避冷酷的现实、纷杂的人世,得到一份安宁,享受余生。这里远离繁华的都市和喧闹的生活,一座茅屋、一片短篱,简朴却充满生活情趣,词人充分感受到这份田家乐。农家的生活,恬静和美:儿童嬉戏相逐,田翁荷锄劳作,没有龌龊的尔虞我诈。农村的景致,清新秀丽:小桥横截,幽径曲曲;春雨潇潇,生机勃勃。在这样的环境中休养身心、安享晚年,忘却奔波一生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是疲惫的词人梦寐以求的。词人以理想化的笔调描摹乡村的一切,就是为了吻合自己的心理愿望。下片顺着这种笔调继续美化村野:携杖漫步,唯见流水环绕,晴沙历历,寒鸦点点。门前空地,遍种桑麻,与平畴原野,浑连成一片。闲暇时刻,笑从牧童指点,寻访杏花深处酒家,图一醉而归。词人完全陶醉在如此和平安宁、朴素雅静的生活中,世外桃源也不过这般了。这里描述的农村景色和生活,更多的可能是词人凭想象落笔,并非完全凭借现实。元统治者入主中原,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广大农村民不聊生,饥荒遍野,史书多有记载。张炎是闭上眼睛,构思自己理想的归隐生活。故词中农家景色和生活的描写,常借用前人的诗句。然张炎融合得体、描写自然、浑如己出,以此寄托对现实的憎恶,以及永远无法忘却的亡国巨痛。张炎后期多此类自我解脱式的幽隐抒情,其《甘州》云:“啸傲柴桑影里,且怡颜莫问,谁古谁今。任燕留鸥住,聊复慰幽情。爱吾庐,点尘难到,好林泉、都付与闲人。”其《摸鱼子》云:“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这些词有着相同的创作心态,都能以真朴动人,可相互参看。

以词写农村生活始于苏轼。苏轼以天纵之才,改造艳缛的宋词,将恬静平淡、清新朴素的农村题材引入词中,开辟了新的创作天地。其《浣溪沙》其一云:“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以朴素生动的笔墨,描绘出农村夏日的风光,对农家生活的贫困深表同情。南宋辛弃疾也擅长写农村词,其《清平乐》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纯粹白描的手法,描绘农村某人家的生活环境和日常劳作,维妙维肖。真朴动人,是这些农村词的共同特色。这也是由题材和内容决定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