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工丽


【依据】:

蒋竹山词,有全集所遗而升庵词林万选所拾者,最为工丽。(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

【词例】:

柳梢青

蒋捷

学唱新腔、秋千架上,钗股敲双。柳雨花风,翠松裙褶,红腻鞋帮。归来门掩银缸,淡月里,疏钟渐撞。娇欲人扶,醉嫌人问,斜倚楼窗。

【解析】:

南宋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蒋捷的这首《柳梢青》除了平仄、韵脚都十分熨贴之外,还具有用词工妙,不见刻削痕迹的特点。

词的上阕写这位歌女荡秋千时的姿态。词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秋千荡漾时的情景,只去描写秋千上的人的穿着服饰,描写她的感受,而且是用接近静态的白描手法写的,然而读者从字里行间却体会到强烈的动感。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用字工丽。“秋千架上,钗股敲双。”钗是妇女的头饰,由两股合成,“敲”字是钗股在荡秋千时发出的声响。“柳雨花风”,这是站在秋千上的少女在摇荡中所看到的周围景物,绿柳成“雨”,红花成“风”,这里荡过秋千的人都曾有过的实感,这两个字给读者的感受真切,用得工丽巧妙。“翠松裙褶”写秋千女的衣服,翠绿的百褶裙“松”了,飘舞起来了。“红腻鞋帮”,写脚上穿的,“腻”字用得工妙,随着秋千的摇曳,那鞋面的红色,构成一条美丽的弧线,显得瑰丽、醒目,这种感受,全用一个“腻”字写出来了。表面看来,这是静态的服饰描写,从头到脚,用笔细腻,但由于加上了“敲”、“松”和“腻”三个字,立刻化静为动、化美为媚,这就是平字见奇,朴字生色,看似未尝用力,却显得气格超胜。

词的下阕,写这位歌女醉归时的娇态,院门、银缸、淡月,写归来时所见的景物;疏钟,写归来时所闻的声音。景物点缀,清新淡雅,情景交融,富有意境。“娇欲人扶,醉嫌人问”,写醉酒后的娇憨、执拗写得逼真逼肖,“斜倚楼窗”的“斜倚”二字,也是工丽之笔,少女情态,溢于言表。

蒋氏工丽之词,还有《霜天晓角》一词,“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簷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这首词也写得清新自然,无雕刻痕迹。读来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