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东都防河卒于汴河上掘地得石刻,有词一阕,不题其目。臣僚进上,上喜其藻思绚丽,欲命其名,遂摭词中四字,名曰《鱼游春水》,令教坊倚声歌之。(杨湜《古今词话》)
【词例】: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余寒初退,红日薄侵罗绮。嫩笋才抽碧玉簪,细柳轻崒黄金缕。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栏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念归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目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解析】:
这是一首无名氏的作品,以常见的游子思妇为主题,表现了男女相思的缠绵悱恻之情。这首词以“藻思绚丽”著称,“藻”即辞藻,“思”即思想感情,换句话说就是词中的缠绵悱恻之情是通过绚丽的辞藻来表现的,并且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我们知道华美的辞藻有时难免授人以柄,其实这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绮丽的风格有两种:一种是和内容相称的,写得情景相生;一种是华丽的辞藻淹没了内容的思想感情,或者用华丽的辞藻来掩饰空虚的内容。前一种是好的,后一种是要不得的。”(《绮丽和英爽》)《鱼游春水》这种“藻思绚丽”的词风正属于周先生所说的前一种。
词的上片,作者用浓笔重彩描摹春光,并借以表现离情。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余寒初退,红日薄侵罗绮。”词的开篇便写初春时乍暖还寒的情景,东风徐来,候鸟燕子又来寻找旧巢,余寒刚刚隐去,温暖的阳光透过罗绮,使人感到有一丝暖意。“秦楼”、“红日”、“罗绮”都是暖色调的词,而是是富贵语,只要细细品味诗人的感情也是不难把握的。诗人在“秦楼”中徘徊,目睹燕子“寻旧垒”,遂产生伊人不归的感觉,这是一种联想。而“还来”则表示时间又过了一年,想念伊人之情油然而生;而“红日薄侵罗绮”虽是对春光的感受,也有自叹孤单的成份。“嫩笋才抽碧玉簪,细柳轻崒黄金缕。莺啭上林,鱼游春水。”这几句具体描绘春天的景致,嫩笋初吐,细柳含烟,黄莺于上林百啭歌喉,鱼儿在春水徜徉戏游。“碧玉簪”和“黄金缕”用来比喻笋芽和柳蛾,形象逼真,色彩斑斓。诗人用富艳的语言来描绘大好春光,殊不知骨子里仍是孤独的。因为伊人不在,这春光而今只有自己独自享受,企盼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旨在抒情,而情又寓于景物之中。
“几曲栏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紧承上片而来,仍写诗人的观感。凭栏是盼望伊人归来,“遍倚”则流露出焦灼的神态,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意味。“又是一番”照应上片“燕子还来”,仍表明时间的跨度是一年。从“佳人应念归期,梅妆泪洗”开始,直接抒发怀人之情。“佳人应念归期”是“应念佳人归期”的倒装,这里显然是受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启发。“梅妆泪洗”显而易见二人是互相倾心的,“梅妆”即梅花妆,也是设色之语。这两句是诗人的设想之词。“凤箫声沓沉孤雁,目断清波无双鲤”,诗人用移情手法极写自己的孤单,“孤雁”和“双鲤”在这里均表示孤独;“沓”和“无”均表示失望,沉郁之至。从这句的“凤箫”和上片的“秦楼”、“上林”来看,实际上是化用了萧史和弄玉的典故。古典诗词中常用这一典故来说明男女感情的真挚,李煜《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无名氏这里也是暗示二人的真挚感情。结句“云山万重,寸心千里”,以景语煞尾,摇曳生姿。这是诗人与意中人虽相距遥远,但隔不了相思之心,把怀人的感情推向高峰,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
辞藻绚丽是本词在语言风格方面的特色,但这种辞藻绚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经过锤炼的华美的辞藻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统一。诚然词贵在自然天成,但斧凿也可以传其神。我们知道五代的温庭筠就是以词藻绚丽而著称的词人,王国维曾用“画屏金鹧鸪”来概括其语言风格(见《人间词话》)。温庭筠的一组《菩萨蛮》就是用秾艳的语言来表达隐曲的感情,蕴藉多端。而无名氏这首《鱼游春水》语言虽华美,但所表达的感情还是比较明晰的。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寓于景。诗人还充分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色彩的浓淡,色调的冷暖等来表达相思之情,这样“藻”和“思”达到了统一,文质彬彬,构成完美的意境。也正如《词眼》所说的:“然文章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因此,这首《鱼游春水》正是华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代表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