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
前辈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宠柳娇花”语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六引黄升语)
【词例】: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析】:
所谓造语奇俊,即造词新奇、俊巧。词在宋代,成为一代之文学以后,作家们在这块天地竞相驰骋艺术才华,在炼词造语上颇费艺术苦心,增强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伊世珍《嫏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此词正是以奇俊的语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因伤别而惜春,又因惜春而自伤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起语平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暗寓多层含意。暮春时节,伤离的少妇本来就容易产生无限感伤,更何况是“雨疏风骤”的恼人天气。于是便借洒消愁,不觉多喝了些,昏昏睡去,一觉醒来,酒意未消,离情却又压上心头。正如秦观在《满庭芳》中写的:“漫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以上两句叙事已把闺中少妇的寂寞、抑郁情怀表现出来。
回忆起昨夜的雨疏风骤,她猛然想起窗外的海棠:它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吗?显然是不能的,这一点,女主人公深深知道,但她还是要“试问卷帘人”,以和她共同抒发由雨打海棠所引起的惜春怜花之情。不料得到的回答是“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这个回答感到出乎意料,极不满意。实际上,卷帘人没有女主人那样一腔伤春情怀,也没有女主人那样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作出的回答自然也就冷淡而又漫不经心。既然对卷帘人的回答不满意,自己就要得出一个满意的回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既是对卷帘人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应是”带有果断肯定的含意:经过一夜风雨,海棠的叶子得到雨水的滋润更加茂盛,而娇嫩的海棠花则因风吹雨打而凋谢。“绿肥红瘦”这四个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为许多评论家推崇。清人黄了翁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那么,如何理解“无数曲折”这个评价呢?我们说绿和红是两种颜色,肥和瘦是两种形态,是常用来形容人的体态的,作者却用来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这四个平平常常的形容词,经作者这一组合,确实收到了新奇、俊巧的艺术效果,显示了作者高度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的《念奴娇·萧条庭院》中有一句“宠柳娇花”也可称得上一奇俊的造语,“宠”和“娇”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这里却冠在“柳”和“花”之前,则写出了嫩柳的可爱,鲜花的艳媚。
要想获得造语奇俊的艺术效果决非易事,这需要作家对客观事物进行仔细、深入的观察,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境界。随着创作实践的日益丰富,一些词论家在有关著作中设专题论述炼词造句的技巧问题。张炎在《词源》中就专列句法和字面两节,指出:“词中有句法,……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又说:“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沈义父的《乐府指迷》、陆辅之的《词旨》都论述了炼词造句的问题。这些词论家的总结,无疑指导了词的创作实践。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奇俊之语。
总之,细心观察,精心锤炼而得到的奇俊造语,不但可以使读者如嚼橄榄,回味无穷,也可以收到画龙点睛,满篇生辉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