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东路,桃李生道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2)。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3)。不知谁家子(4),提笼行采桑(5),纤手折其枝(6),花落何飘扬飏(7)!请谢彼姝子(8):“何为见损伤(9)?”“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10),安得久馨香(11)?”“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12)。何如盛年去(13),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14),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15),挟瑟上高堂(16)。
【译诗】洛阳城东的路上,桃李生长在路两旁。花和花相对盛开,叶和叶交相掩映。一当春风从东吹来,繁花和绿叶迎风俯扬。不知是谁家的女子,提着篮子前去采桑。细嫩的纤手折那树枝,落花缤纷落在地上。请问那个美貌女子:“为什么受到你的折伤?”“深秋八九月的时侯,白露就会变成寒霜。花儿一年终要飘落,又怎么能够永久芳香?”“秋天的时候自然凋谢,但春天来了又会芬芳。怎能像人少壮一过,欢爱就会永久相忘!”我想使这个曲子终结,但此曲却使人痛断愁肠!回来斟上香醇美酒,再带锦瑟登上高堂。
【解析】诗人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年娇容难于永驻,于是,借花、人对话而抒发自己对“人生短促”的慨叹。这是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时代思潮。汉乐府民歌一般都是开篇就直咏其事,或间有铺陈。而本诗却迥异于他诗,一开头就进行景物描写,创设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洛阳城东路上,桃李盛开,花叶掩映,迎风俯昂。花,成了全诗的一个明线,直贯到底。诗意也由此生发开去,层层展开:由采桑女的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接着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后写花的反驳。这一切,都是由“纤手折其枝”引起的。而采桑女对花的回答却很含蓄:“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花儿,你何顾惜眼下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呢?采桑女对“盛衰”的看法,遭到花儿的反驳,生活中的现实明白地告诉它了,花的开落,自有其时,哪里像人呢:“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这一针见血的讥讽,一下子刺痛了采花女的隐忧,使她心惊肉跳,恍然如有所失:花落还有再开日,人老岂能复少年!少女的青春和容颜,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一去不复返啊!所以,再难续完这“愁人肠”的曲子,归去来,饮酒作乐,弹瑟欢歌,以慰愁肠,以寄情思罢了。诗以花拟人,设为问答,伤青春易逝,花容易老。由于诗人运用借物传神的笔法,所以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婉转动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