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建安中(2),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3),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4)。时人伤之(5),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6)。
十三能织素(7),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8),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9),大人故嫌迟(1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11)。便可白公姥(12),及时相遣归(13)。
【译诗】孔雀东南飞去,边飞还边顾盼。十三能织丝绢,十四学会裁衣,十五能弹箜篌,十六自诵诗书。十七作您媳妇,心中常常苦悲。您既作为府吏,忠于职守不移。鸡叫开始织布,每夜不得安息。三天织布五匹,婆婆故意嫌慢。不是织作太慢,您家媳妇难做。我不合于驱使,白留没甚事干。您可启告婆婆,赶早打发回家。
【解析】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述诗。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故事,反映了在封建势力压迫下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和他们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本质,寄托了作者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诗前小序,是介绍故事梗概;同时,也有意交待了写诗的缘由:“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诗的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将人引入哀婉缠绵的气氛之中。然后,以古诗常见手法,叙述兰芝自身教育及嫁入焦家情况,直诉苦痛,自请回家。巧妙地把主要人物——兰芝,推出前台。在兰芝的自诉里,可以清楚看到她素有教养、勤劳苦干、刚强不屈的性格,并且,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与焦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简洁高妙。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14),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15)!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16):“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17)!”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18)!”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1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20)!往昔初阳岁(21),谢家来贵门(22)。奉事循公母,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23)。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24)。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25)。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26)。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译诗】府吏听到这话,上堂禀告其母:“我已运乖命薄,侥幸娶得此妇。生时结为夫妇,死后也是良友。生活才三二年,开始不算长久。此女无甚不正,怎使您不喜欢?”母对儿子说道:“怎能这么短见!这人缺少礼节,举动不受约束。我是怀忿已久,怎能由你做主!东邻有位淑女,自名叫做罗敷。身姿无比可爱,阿母替你索求。你可急速休妻,休去千万莫留!”府吏长跪告禀,小心禀告母亲:“如果休去此妻,终老不再娶人!”阿母听说这话,立时捶床大怒:“小儿无所畏惧,怎敢帮妻说话!我已恩断义绝,决不依从答允!”
府吏默默无言,再拜回己住屋。开口对妻说话,哽咽话难出口:“我本不想赶你,阿母却在逼迫。你只暂且回家,我先赶到郡府。不久即可还家,回来一定接你。这是我的心意,千万莫要违背。”妻子告诉丈夫:“别再自找麻烦!那年冬春之交,离家来到你家。侍奉顺应母意,举止哪敢自主!白天黑夜劳作,孤独而又辛苦!认为没有过失,好生报答恩德。仍然被休回家,说甚还来归还?我有绣花短袄,叶茂花繁生光。红罗双层斗帐,四角垂挂香囊。箱子镜奁无数,巧用青丝系着。每种物什各异,每样都在其中。人卑物也鄙贱,不足迎取新妻。留它赠送别人,从此无因相会。时时作为慰藉,久久不要忘记。”
【解析】作者用了三十余句子母对话,显露出母子矛盾,也可以看出仲卿的软弱和焦母的专横、凶顽的性格。这实际上是对兰芝自请回家的补充:兰芝无论怎样忍受痛苦的折磨,也留不下了——“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怎么办?懦弱驯良的仲卿,悲痛难言,只是从本身良好的愿望出发,幻想出就连自己也难相信的办法,去安慰妻子,希望暂别后设法团圆。但敢于正视现实的兰芝却清楚地看到了事情的必然结果,向丈夫直接言明:无罪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于是将其所爱留与丈夫“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现了聪明、善良的兰芝,对丈夫的依依深情。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27)。著我绣裙,事事四五通(28):足下蹑绣履(29),头上玳瑁光(30)。腰若流纨素(31),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32)。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33)。“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富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如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34),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35),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36),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37)。君既若见录(38),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39),二情同依依。
【译诗】鸡叫天色将亮,新妇郑重打扮。穿上绣花裙,反复认真穿戴。脚上穿上丝鞋,头上玳瑁生光。腰飘柔软绢带,耳戴明月之珰。手似尖削葱白,唇似朱丹鲜艳。迈着细碎小步,精妙世间无双。上堂拜谢婆婆,婆婆听任离去:“从前姑娘时日,从小生在小家,本来教育不够,更愧富家子弟。受您财帛很多,不配受您使唤。现要归还娘家,挂念您的芳作。”退回告别小姑,泪落连成珠串:“我刚来到你家,你刚刚能扶床。今天被休回家,你已和我同高。勤心侍奉婆母,好把自己将养。初七以及下九,嘻乐莫要相忘。”出门登车离去,涕泪有百余行。
府吏骑马在前,新妇乘车在后,隐隐复又甸甸,齐会大道之口。下马进入车中,低头共同耳语:“誓不与你断绝,暂且回归家中,我且先到府署。不久即可归还,发誓决不负你。”新妇告诉丈夫:“感谢真诚情意。你如还记着我,不久希望你来。你当作为磐石,我当做为蒲草。蒲草坚韧如丝,磐石永无转移。我有至亲兄长,性情暴燥无比,恐怕不任我意,逆我煎我胸怀。”举手忧伤难舍,两情脉脉依恋。
【解析】兰芝与仲卿的情缘,被封建的家长制度的凶手所斩断了。尽管这样,刚强的兰芝仍从容地“严妆”辞谢,并殷勤诚恳地与小姑辞别,于美丽、端庄中,显露出其善良与有礼,不屈与无畏。作别之后,是一对小夫妻的生离死别的惨痛场面。第二次写仲卿的态度坚定:“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但作为直接受害者兰芝,却一再敏锐地指出,即或你仲卿有意,即或我兰芝有情,但我也有“暴如雷”的兄长,“恐不任我意”啊!为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自然地设下了伏笔。两人依依分手之际的各自誓言,是他们坚贞爱情的表露,也是仲卿的热烈追求和兰芝的唯一慰藉。兰芝和仲卿的性格特征,在矛盾的逐渐展开中,一点点地明朗化了。以上部分,是写险恶的焦母活活拆散一对恩爱的夫妻,及夫妻情重,相约誓不相负的经过。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40)。阿母大拊掌(41):“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42)。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43)。”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衔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4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45):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46),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47),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48),渠会永无缘(49)!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译诗】进门登上堂屋,进见甚难为情。阿母拍手惊讶:“没料自己归来!十三教你织布,十四能裁衣服,十五会弹箜篌,十六知道礼仪,十七嫁你出门,认为无甚过失。你现没有罪过,不迎怎么自归?”兰芝愧对阿母:“女儿实无罪过。”阿母非常忧伤。
回家才十几天,县令派来媒人。说“有第三公子,美好举世无双。年龄才十八九,善言并且多才。”母对女儿说道:“你可去应对他。”女儿含泪答道:“我刚归家之时,府吏再三叮嘱,发誓不肯离别。今如违背情义,恐怕不是好事。还是回绝媒人,以后慢慢再说。”阿母告诉媒人:“我生这个女儿,刚嫁就被休回;不能作小吏妻,怎配得上公子?希多求问别家,没有就答应您。”
媒人离开数日,不久县丞回还:听说“兰家女子,承籍世宦之家”;说“有第五儿子,娇美超群未婚,派县丞作媒人,主簿通告这话。”——直接“说太守家,有这美貌郎君,既然想作亲家,所以派人来家。”阿母辞谢媒人:“女儿先有誓言,老妇怎敢答应!”哥哥听说这事,愤愤心中不满。对妹发言说道:“决定怎欠思量!先嫁是个府吏,后嫁是个公子,好坏直如天地,足以荣耀自身。不嫁这个郎君,以后将如何办?”兰芝仰头回答:“道理如兄所言。辞家去事夫婿,中途归回兄家,处置顺从兄意,哪能自己作主?虽与府吏约订,和他永无机缘!立即答应了吧,就可结为姻缘。”
【解析】离开恩爱的丈夫,本就是一件十分苦痛的事情,到家之后,阿母“大悲摧”,而且数说了兰芝一顿,更使她“进退无颜仪”。“进退无颜仪”加上后面的一个“惭”字,生动地描摹了兰芝当时悲伤、怨愤、委屈、羞愧的神态。初见阿母,未见其兄,已见娘家难住。事情总不那么尽如人意。在兰芝刚刚还家十余日后,便相继有官宦人家来求婚,而推进了悲剧的进程。委婉地辞谢县令的媒人后不久,太守家又来求婚。由于事先料到的“性行暴如雷”的自私、暴横、冷酷的哥哥的逼迫,她横下心来,不屑乞求而断然应允。哥哥的威胁是严酷的:“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也催促她下定了最后决心。悲剧愈演愈烈。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50)。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51)。“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52)。”交语速装束(53),络绎如浮云(54)。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55),婀娜随风转(56);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57),流苏金镂鞍(58)。赍钱三百万(59),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60),交广市鲑珍(61)。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62)。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63)!”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64),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65),愁思出门啼。
【译诗】媒人下床离去,连连答应好好。回衙禀报太守:“奉命前去求婚,言谈大有缘份。”府君听到这信,心中非常喜欢。打开历书择日,就在此月之内,六合相应吉利。“良辰定为三十,现已二十有七,你可速去筹办。”各处传话筹备,连续不断如云。青雀白鹄画舫,四角高挂龙幡,飘摇随风转动;金车美玉作轮,缓步青骢佳马,流苏金缕马鞍。赠送三百万钱,都用青丝贯穿。各色彩缎三百,交广购置海珍。随从四五百人,浩荡发于郡门。
母对阿女说道:“刚得府君书信,明天前来迎娶。为甚不作衣裳,别让事不周全!”阿女默默无声,手巾掩口哭泣,泪落浑如雨泻。移来琉璃小床,放置前窗之下。左手拿着刀尺,右手执着绫罗,早晨作成绣裙,晚上作成罗衫。昏昏天色即晚,愁思出门啼哭。
【解析】兰芝被迫允婚之后,则极写太守家的铺张与奢侈。这铺张与奢侈的描写,有力地突现了兰芝不贪名利、不慕官宦、不图荣华的高洁品格与坚贞爱情。在喜闹、繁华的气氛中,愈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极度凄苦与伤痛:“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没有办法,为稳安老母的心,兰芝仍是含悲作嫁妆。但,这一切,都难以使兰芝忘却“作磐石”的郎君。愈是这个时刻,她愈焦燥、愈忧虑、愈盼望他的“迎取”。尽管她早知此事无望,但渴念丈夫的心却决不甘休!这才有“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的行动。这一行动,才使后来能与仲卿在途中相会作别,而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以上这一部分写兰芝回到娘家后至应允再嫁所承受的种种折磨和痛苦。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66)。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67)。儿今日冥冥(68),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69)。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70)?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71)。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72)。
【译诗】府吏听此骤变,请假暂时回家。未到三二里路,摧脏马儿悲嘶。新妇熟识马声,穿鞋前去相迎,怅然遥遥相望,知道故人前来。举手轻拍马鞍,嗟叹使心感伤。“自你离别我后,人事不可思量。果然不如所愿,又非你所详知。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更兼长兄,把我答应别人,你还有何希望!”府吏对她说道;“祝贺你得高升!磐石还自坚厚,可以千年不变;蒲苇一时坚韧,只在旦夕之间。你当天天高升,我独奔赴黄泉。”新妇说于府吏:“为甚说出这话!同样都被逼迫,你我都是这样。黄泉之下相见,别违今日语言!”执手分道别去,各自归还家门。活人来作死别,恨恨怎可言说!决定与世长辞,再也不能保全。
府吏回家之后,上堂拜告阿母:“今天大风严寒,寒风摧毁树木,严霜冻坏庭兰。我今生命将终,使母日后孤单。自作不良主意,别去抱怨鬼神。您命如山之石,身体康健舒坦。”阿母听到这话,涕泪应声而落。“你是大家儿子,在台阁处作官。千万莫为妇死,贵贱不算薄情!东邻有个贤女,美艳超过全城。阿母为你求婚,就在旦夕之间。”府吏再拜归房,长叹空房之中,主意这样打定。转头朝向屋内,渐显愁伤煎迫。
【解析】作者选定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使兰芝、仲卿二人相会,更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而且,增强了悲剧的效果。活活被拆散且又“誓天不相负”的恩爱夫妻在妻子被逼迫而将再嫁高官显贵的前夕的相会,其悲、痛、恨、怨交集,即使是马亦“摧藏”。兰芝的真情叙述,仲卿的反言相激,兰芝的果断表态,更加进一步使二人的形象丰满起来。“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何等的斩钉截铁,何等的果敢无畏,这也是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家长制度的严正宣战!接着叙述焦仲卿与其母辞别,这是他懦弱性格转向反抗的开端。是“情”和“恨”,导致了他性格的转变。当他“作计乃尔立”而回头望见兰芝留下的情物,思忆两相恩爱及不得相聚、只得誓死殉情时,“渐见愁煎迫”——死,对于性格不那么坚强的仲唧来说,是多么难啊,唯其难而为之,更见其情真。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73)。庵庵黄昏后(74),寂寂人定初(75)。“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76),举身赴清池(77)。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78)。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79),戒之慎勿忘!
【译诗】这天牛马嘶叫,新妇进入青庐。昏昏黄昏之后,寂寂人静之初。“我命绝于今日,魂去尸体长留。”撩裙脱去丝履,纵身跃入清池。府吏听说此事,心知此乃永别。久步庭树之下,自缢东南高枝。
两家请求合葬,合葬华山之旁。东西全植松柏,左右种上梧桐。枝枝相互覆盖,叶叶连在一起。林中有双飞鸟,自名叫作鸳鸯,仰头相对鸣叫,夜夜达到五更。行人停足默听,寡妇起身彷徨。敬告后世人们,记住千万莫忘。
【解析】这是故事的结尾,叙述两相殉情与合葬的经过。两个人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兰芝毫无犹豫、毫无留恋地“举身赴清池”;而府吏却在“徘徊”之后,才“自挂东南枝”的。至此,兰芝与仲卿在封建魔爪的迫害下,落得个双双自杀的悲惨结局。而这二个人的性格,正是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塑造完成:仲卿由怯懦软弱、消极被动终至反抗,为自由和幸福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兰芝,则正直、善良、纯朴、美丽、聪颖、勤劳、蔑视荣利、爱情专一、追求自由、不屈不挠、无畏抗争,这些宝贵性格,光彩照人。最后一层写刘、焦合葬,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爱情永世不渝,反映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光明的思想情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它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传诵,而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并把它放在具体的矛盾环境中加以描写,就显得更加真切、深刻。细致的场面描写,生动具体的行动和对话,自然、活泼生动的语言,都增强了诗的魅力。而叙述和描写中的浓郁的抒情色彩,则加强了诗的表现力。现实主义的铺叙和浪漫主义的结尾,则使诗的思想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得以升华。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当之无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