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2)。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3),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4)。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5)?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6),何时反故乡(7)?神龙藏深泉(8),猛虎步高冈。狐死归首丘(9),故乡安可忘。
【译诗】鸿雁生于边远塞北,是那无人草莽之乡。振翼一飞万里有余,飞行栖息自然成行。冬天吃食南方早稻,春天一到向北翱翔。田野之中转动蓬草,随顺风儿飘落飞扬。蓬儿总是和根绝断,一万年也相碰不上。奈何这些远征之人,怎能免却漂泊四方?战马不解征鞍辔头,铠甲不离战士身傍。渐渐地老之将至,何时才能返回故乡?神龙总是藏于深渊,猛虎自然步于高冈。狐儿死后头向洞穴,对于故乡怎能淡忘?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征夫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篇。作者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离乱而造成的从军征战、漂泊流离的苦辛,表现了一种怀念故乡、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情怀。
诗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起兴,描绘了一行行大雁,随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条件,南来北往自由飞翔——这是对征夫不得自由的反衬。接着,用田间蓬草被风吹得四处飘扬,并且万年也不会与蓬根相逢的事,比喻人们离乡背景、四处漂泊的凄苦。——这是对征夫艰辛的慨叹与同情。在这样鲜明对比的基础上,作者才突开奇笔,推出本该是自由自在掌握自己命运和生活的人们,却像蓬草一样随风飘泊的事实:“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而后,作者唱出了催人泪下的诗句:“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这斥问,是要求停止战乱局面,过上安定生活的强烈呐喊,是人心所向,是历史所归的。诗的思想、感情,至此,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作者在结尾四句中,又以龙、虎、狐等作喻,再次表露了“故乡安可忘”的深切感情。本诗起兴与比喻的交互运用,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