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栖失群鸟(2),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3),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4),去来何依依(5);因值孤生松(6),敛翮遥来归(7)。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8);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9)。
【译诗】惶惶不安的失群鸟,太阳落山还在独自飞。飞来飞去没有固定的止息之处,夜夜传来鸟的悲啼。(鸟)高声鸣叫向往清远之所,但往来徘徊,依恋着不肯远去。因为遇到孤松,收敛翅膀远远归来。劲风使荣木枯凋,而唯独此孤松不衰。鸟有了托身的地方,终身不想避开。
【解析】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失群鸟为喻,写出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诗人少年时,就心存“大济苍生”的志愿,但终无机会施展,以至诗人不能忍受世俗的污浊,而归隐田园。这曲折的路就像“失群鸟”遇孤松而敛翮一样,诗人最终找到了归宿,恢复了本性,这是值得高兴的。但诗人内心深处仍有一种没有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惆怅。所以诗中孤独凄凉的心境压过了归隐的高兴,表现出诗人特有的含蓄风格。其实,诗人在归隐田园之后,时而怡然,时而陶醉,时而忧愁,时而孤寂。这些思想感情总是交替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在怡然自乐中,感到了一种清新;在孤寂之时,体现了一种深沉。越是这样,越发表现了作品淡中有厚的清俊异采。
其二
结庐在人境(10),而无车马喧(11)。问君何能尔(12),心远地自偏(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14),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15),欲辨已忘言(16)。
【译诗】我居住的茅屋在村庄,没有车马的纷扰,因想远离尘世,住地偏远静悄悄。在东篱下采菊,面南山而远眺。云霭夕照山迷人,相伴飞鸟竞归巢。此时境地有真意,只可意会言难表。
【解析】这是诗人辞官归隐时所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的代表作。诗人愤世嫉俗,从自然和谐的景色中领会到了万物各顺本性的特征。这也就是诗人弃官隐居的真谛。诗的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的具体内容。这里诗人单选用了晚秋、傍晚这样的时节,加上“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句,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远的意境。接着诗人又写了相伴而归的鸟,使这种清远的意境又多了一些生机,也更加渲染了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怡然自乐的闲情逸致。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因为诗人领悟了世间事物的奥秘,他才对归隐田园充满了信心,而且在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真意。所以在他的诗中,既明白,又含蓄不尽,情景交融。诗以写景为主,但不以华丽之词取胜,而是以朴素、细腻见长。诗中的景物使人似身临其境,读来感觉十分亲切。
其三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17);凝霜殄异类(18),卓然见高枝(19)。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20),远望时复为(21)。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22)!
【译诗】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淹没它。寒霜使草灭绝,青松却格外挺拔。连片松林没人注意,孤松傲立视为奇佳。饮酒提起酒壶挂上南枝,不时远望为的啥?生于梦幻之中,何必被尘俗羁挂!
【解析】诗的前四句是写青松的。在严寒霜冻来临之际,众草都凋零了,而青松越发挺拔,“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现出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诗人将自己自喻孤松,深刻地表现了他不畏恶势力的凌压,不为世俗所诱惑的高贵品格。诗的最后两句反映了诗人的一贯思想。幻化的人生本来就像是在梦中,开始是空的,最后也是空的。既然如此,我就更不受这尘俗的羁绊拘牵!这首诗用词质朴,清新,简洁,而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浓烈的。正是这种情境浑然一体的风格,才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
其四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23)。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24)。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25)。“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26);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27)。”“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28)。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29)!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30)!”
【译诗】清晨听见敲门声,来不及穿好衣服出门相迎。来访是农夫,心中怀好意。提酒远道来此问候,怪我与世不合的态度。“穿着破衣居于茅屋之下,算不得高栖。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你和他们往来周旋不必认真。”“深感父老好意相劝,我天生就很少与世俗和谐。改变隐居初衷而出仕,岂不是违反自己的本性!我们还是共饮此酒,我自己的路已经走定!”
【解析】这首诗以流畅的语调,假托与老农的对话,表明了自己坚定耕稼生活的决心。诗的开始,作者就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对话场面。“倒裳往自开”,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连衣服都顾不上穿好就开门迎接来客的真诚的动人情景。接着作者又转过笔来写来客。“壶浆远见候”,这个人带着酒从很远的地方来问候他,这一描写,简炼,生动,使来客那种真诚跃然纸上。然而也正是由于作者与来客的真诚,含蓄地引发了作者思想深层的痛恨世俗,决不重走官场之路的情感。诗的后六句,作者既婉转又坚定地表明了态度。“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我深深感激您这一番话的好意,但我生来就缺少和世俗苟合的性情。紧接着作者以“纡辔”反喻,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岂不走入迷途!谈到这,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朗的了。但他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作了进一步强调,“吾驾不可回!”至此,全诗的主题才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从诗的表面看,写得极其轻松,活泼。但所反映的主题却是极为严肃的,这也是陶诗朴素、含蓄的艺术风格之所在。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3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32)。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33)。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34);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35)。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36)。
【译诗】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交往,所爱好的是儒家六经。随着时光的流转,如今已到40岁,学业停滞而无所成。抱着固守贫困的节操,经历着饥寒。悲风常常袭破屋,荒草满前庭。饥寒使我不能入睡,披衣而坐,以待天明。晨鸡不肯报晓,则更感夜长啊。当年张仲蔚隐居不仕,唯孟公知之,而我今天却没有知己可谈,只得掩蔽自己的心情。
【解析】“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诗一开始,就把诗人坦诚的心境交待得清清楚楚。不贪官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这绝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而是诗人一生的品德。诗人清清白白的内心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贵的品质和内心深处的痛楚。由“弊庐”句开始,诗人着重描写了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现状。破旧的房屋常常遭到大风的袭击,冷风使他无法入睡,他只能披着衣裳坐在那儿,等待着天明。可偏偏公鸡又不肯啼鸣报晓。此时,诗人笔下的夜显得那么漫长。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时间——长夜,写出了生活的贫困和凄苦。尽管是破屋、荒草、长夜,也丝毫没有给人一种诉苦报怨的感觉。而恰恰是这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诗人品格的高贵。然而在这漫漫长夜之中,使诗人感慨的是自己没有像孟公那样的知己可以谈心,所以诗人也只好把自己的心情隐藏起来。
从诗的艺术效果看,诗人以形象朴素的语言,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抒发了内心深处饱历饥寒而孤独的情感,使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其六
幽兰生前庭(37),含薰待清风(38)。清风脱然至(39),见别萧艾中(40)。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1),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42)。
【译诗】幽兰生在前庭,等待着清风吹散香气。轻舒自然的清风吹来,兰花从杂草中被区别清晰。行路中不断失去旧路,归隐之路可以走下去。君子们应当考虑归隐,因为鸟已除,良弓就要废弃。
【解析】这首诗简洁,质朴。那淡淡的幽兰之香,那轻舒自然的清风,使诗独具神韵。兰花究竟是兰花,尽管与萧艾生长在一起,清风吹来,便会一下子分别出来。这好比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归隐田园来保持自己清高本质。诗人构思精巧,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的体验。“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这绝非一般的体验。诗人在仕途之中无法使自己的本性同世俗相合,因此不管是由于生活所迫而步入仕途或是其它原因,他的官都没有作得很长,以至到最后下决心归隐决不重返官场。这种饱含着辛酸苦辣的体验,和对官场的愤恨,使诗人认准了归隐这条路。诗人在构思时,用幽兰作比,使幽兰与行路这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在自己的人格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使全篇含蓄而真切。颇有意境。
其七
畴昔苦长肌,投耒去学仕(43)。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44)。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45)。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46);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47)。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48)。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49)。
【译诗】当初苦于饥饿,弃农而做官。生活不得料理,依然忍饥受寒。正值而立之年,心里痛耻官宦。保自身孤高本性,弃官归隐守田园。时光不停,星移斗转,十二载啊多么遥远。世路空旷茫远,可南可北,是耶非耶真难辨。没有挥金宴宾的盛举,凭借浊酒大家娱情尽欢。
【解析】这首诗大概是诗人归隐之后与乡里人共饮时所作。在庆贺自己“重返自然”的酒桌上,娱情之余,诗人讲诉了他当时出仕的初衷。尽管如此,他还是“志意多所耻。”这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一致的。所以诗人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之路,选择了安宁恬静的躬耕生活。在劳作之中,他体验到了淳朴生活给他精神上带来的极大安慰。但诗人毕竟是人,也因难以超越自我而烦恼。如诗中所写“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句,就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感。当然,在诗中这种烦恼比起愉快的躬耕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只是淡淡的一缕,主旋乐仍然是轻松、舒畅的。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具有陶诗一贯的质朴之外,作者巧妙地把较大的时空范围运用叙述的手法,加以浓缩,使全诗显得完整、紧凑,叙述起伏,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