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歌(1)


我兄征辽东(2),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3),又困隋堤道(4)。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5)。前去三千程(6),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7)。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8)。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译诗】我兄长去征讨辽东,可怜饿死在青山之下。如今我为皇帝挽舟,又困顿在隋堤道中。现在天下人都受饥寒,连一点点粮食也没有。前去的路那么遥远,这饥疲之身怎能保全!饿死的尸首枕于沙丘,幽怨的魂魄泣于烟草。悲痛损伤门内娇妻,思念望断家乡二老。哪里得到仗义儿男,焚烧这些无主尸体。指引他们孤魂回家,背着他们的骨灰归还!

【解析】这首歌谣,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直接抒发了人民的悲痛和愤恨的情怀。诗以兄东征饿死为开端,首先为诗定下了凄凉、悲切的基调,同时,给整个诗的控诉增添典型的例证和可信度。接下去便叙述自身:“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龙舟”二字,确定了诗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的出游,给人民带来了极度的灾难。“又困”是紧承上一句“饿死”而言。兵灾,使“兄”饿死青山下;人祸,又使我“困隋堤道”。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而游乐,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惨痛饿死啊!“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天下饥”三个字,概括了由于“兵荒”和皇帝的淫乐给天下带来的危难。天下如此,“此身安可保”!这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实和对自身前程渺茫的叙述,使我们进一步看到统治者的罪恶。以下的几句,则是对自身可悲下场的预测和生不能归盼死归的悲切心情的描写。将来的结果怎样?“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伤痛之苦,置于眼前;悲切之声,泣于耳边。作者用“悲损”和“望断”四字,活画出自身“寒骨枕荒沙”后给整个家庭——父老妻子带来的不幸、悲痛与怨恨。唉,人在无希望时又常常爱幻想,他盼望着、幻想着有那么一个义儿男,焚其尸骨,负以还家,即或生不能还死亦还!这可怜的心愿,这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增添了诗的悲剧气氛!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哀歌,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悲痛、愤恨的怒斥与指控,赋予了诗歌以无限的生命力与无穷的战斗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