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2),后不见来者(3)。念天地之悠悠(4),独怆然而涕下(5)。
【译诗】前代的贤明君主已一去不复返,后代的有为之士也不可遇见。想天地的永恒令我感叹人生的短暂,孤独的我忆古伤今禁不住热泪涟涟。
【解析】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写得悲壮苍凉。陈子昂在武则天时代,由于多次上书针砭时弊而遭到打击。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向武攸宜进谏御敌之计。武不懂军事,不仅没采纳陈的意见,反而贬斥了陈。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远眺,极目古今,慷慨悲吟。这首《登幽州台歌》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心境和力图为国奋发的积极精神。在慨叹宇宙的无穷和生命的短暂中,又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很有特色。一、二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大处落笔,俯仰古今,时间跨度绵长。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登高远望,写出了空间之广阔。在天长地久广阔无边的背景中,一个胸怀大志报国无门又屡被贬的人,意绪悲凉,感慨万端。于是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便脱口而出。这首诗背景广阔,意境深远,思绪深沉,语言苍劲奔放,句式长短参错,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此诗洗字炼句看,它深受《楚辞》的《远游》篇影响。如:“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可见前者是从后者化出的。在句式上也采取了《楚辞》长短参错的句法,上两句每句五个字,下两句每句六个字,音节抑扬变化。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各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缓,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感慨长叹的情景。
古往今来,压抑人材的现象屡见不鲜,《登幽州台歌》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就是一个典型,它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因此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