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1)


朱雀桥边野草花(2),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3),飞入寻常百姓家(4)。

【译诗】朱雀桥边,杂草丛生,野花点点,衰落箫条,乌衣巷口,斜阳残照,余辉一抹,惨淡寂寥。往昔飞燕,朝夕栖息豪门贵族之华堂;今朝重归,寻觅旧居栖身百姓之旧巢。

【解析】《乌衣巷》这首怀古诗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没落的乌衣巷,巧妙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煊赫一时的大姓豪族的衰败,抒发诗人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的开头用对仗的句式,描绘出一片衰败、冷落、惨淡之景:朱雀桥边,野草开花,杂乱丛生;乌衣巷口,日薄西山,一抹余晖。此情此景与当年聚居在乌衣巷的高门士族冠盖来往、人声喧闹,朱雀桥上车水马龙、行旅繁忙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乌衣巷、朱雀桥完全笼罩在凄衰的氛围之中。“野草花”的“花”与“夕阳斜”的“斜”两字,皆用作动词,“花”为“开花”,“斜”为“斜照”。动态的描写顿使诗句生动起来,更增加了败落凄凉之气氛。环境烘托、气氛渲染之后,按常规诗人该描写乌衣巷的具体变化,诸如楼阁倾颓、残垣断壁之类。然而诗人却放弃了这一般的表现手法,独辟蹊径,笔触转向飞燕,托物言情。燕子冬去春来,总是寻觅旧巢。它们“旧时”栖息萦绕于王、谢两家的华堂,如今已换作“寻常”百姓之家了。“旧时”、“寻常”强调了今昔变化之大,暗示乌衣巷昔日的显赫繁荣,突出了今日的百姓所居不同于往昔的繁华之地。刘禹锡生活在中唐,距东晋政权灭亡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诗人写这首诗自然有弦外之音,暗喻当朝的豪门贵族、官僚、宦官集团,也会象王谢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这是历史的规律。这首诗独运匠心、构思巧妙,它从侧面落笔,凭着细微的观察,抓住形象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含而不露地宣告了旧事物必然灭亡的哲理。语意含蓄,意境深邃,余味无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