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3)。长恨春归无觅处(4),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诗】人间四月春归天际繁花凋谢,深山古寺桃花正盛绚丽多彩。常常怨恨春归早无处去寻觅,不知不觉春光已转入山中来。
【解析】七绝《大林寺桃花》,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十九日。诗人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和一些朋友漫游庐山大林寺,写下了这首纪游诗。这首诗以浅显易懂、平白如话而见长。内容简单、语言平实,似乎没有什么深奥之处。然而在用词造意方面,却恰到好处。品读后,给人以清新婉转、构思精巧之感,实在另人惊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农历四月,大地春归,浓绿成荫,繁花已谢。而在这深山古寺中,因“山高地深,时节绝晚”,气候寒冷,春天迟到两个月。大地已是“芳菲尽”,而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桃花簇簇,朵朵盛开,绚丽多姿。这意外的发现,该使人多么惊讶与欣喜。“始盛开”与“芳菲尽”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仿佛从人间来到了仙境,巧妙地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感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一联,是接着上联感受而娓娓写来,更加深入一层。联想到昔日,在花落春归之时,总感到忧思难以排解。春为何匆匆而逝去,哪里去寻,哪里去找?由惜春而恋春,以至于恨春,怨恨春归早,“无觅处”。可是,谁能想到居然在这里找到了!不知不觉已转入此中来,回到了春的怀抱,让人怎能不欣喜若狂!“长恨春归”、“不知转入”;“无觅处”、“此中来”虽算不上工对,但意境仍是相对的。这一联足见作者的巧妙构息,抒发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追求之情。显而易见,诗人被自然界的大好春光所吸引,升发到一种追求,渴望春天永驻人间。诗人以桃花代替春光,把抽象的春天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描摹,并予以人的形象,可以转来转去,可以寻到她,天真可爱,活灵活现。这种感受,只有诗人才能说得如此透彻、如此富有情感。他说出了大家都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写出了大家都有的却又表达不出来的感受,创造了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感人的魅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