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1)


王孙莫把比蓬蒿(1),九日枝枝近鬓毛(2)。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3)。

【译诗】贵族公子不要把它比作蓬蒿,重阳佳节人们把它插戴鬓角。秋日香气袭人溢满湖塘岸边,不象瓦松依附他物攀高自傲。

【解析】这是一首咏菊诗,通过对菊的高洁气质的赞美,来象征作者不慕权贵,不同流俗的品格。首句写菊的外形,通过与蓬蒿的对比以显示其内在美。从外形看它与野生的蓬蒿相似,因而那些不识五谷的公子王孙常常错把菊看成蓬蒿。“莫把比蓬蒿”,表明二者虽在外形上相似,但在本质上截然不同,切不可相提并论。二句写人们对菊的喜爱与尊重,每当九九重阳节,人们把它插戴在头上,并已形成风俗习惯,表明菊的品格在人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三句从正面描写菊的高尚品格,它把芳香与美丽无私地奉献给人们,使人得到美好的享受,这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秋”点明时令。“露湿”点明时间是在早晨,同时也是对其外在美的描写。“香”是写其内在美,即本身所具有的宜人素质。“满池岸”既是状景,又是写它无私的奉献和高尚品格。末句写菊的崇高气节,将它与“瓦松”对比,赞美它不羡高位,不依附他物,凭着自身的高洁品质显示于人间,从而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此诗句句写菊,但通篇不着菊字,全是通过对菊外形与内在品格的描绘,把菊的形象展示出来。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菊,句句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句句象征着诗人的高尚品格和节操。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很高妙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