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2)。更无柳絮因风起(3),惟有葵花向日倾(4)。
【解析】此诗是司马光借景抒怀之作,属闲适诗,却寓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全诗即景而信手书来,极自然顺畅,一如行云流水。首句言节侯与天气。节候是四月,正是初夏,始叩标题。天气是“雨乍睛”,此“雨”与“睛”二字皆为动词,可解为“下雨”和“放睛”。二句写景,景是门前的南山。门框如画框一样将南山收进来。转分明是指下雨时不分明,放睛之后才分明,故谓之“转”。此时,再也没有厌人的柳絮漫天飞舞了,这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又因为天已放晴,于是太阳出来了,此时仍可见到葵花如同尚未下雨时一样,仍然向着太阳倾着它的面颜。此诗清新、高雅、淡泊、宁静,随目之所见,信手而拈来,确是成功之作。诗中所写的景物,实际上是三个景。一个是未下雨前的“柳絮因风起”的景,一个是下雨时的“南山不分明”,看不见“葵花向日倾”的景,一个是天睛后的景。四句小诗写出气象变化中的几个画面,实在是作诗高手。但此诗的景物是寓托着政治观点的。作者将王安石变法的世况暗喻成“柳絮因风起”,将两派的尖锐斗争暗喻成雨景,而将自己一派胜利暗喻成晴景。表达了作者的(也姑且称之为)必胜的信心。王安石变法终于失败,却也被他不幸言中了。作者显然将自己比作向日的葵花。《宋史·乐志十五》有“千官云拥,群后葵倾”的话,可见宋人已有将葵花向日比喻忠于君王的说法了。这内容虽然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实在是高明的写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