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


【词题】:丙午之冬(1),发沔口(2)。丁未正月二日(3),道金陵,北望淮、楚(4),风日清淑,小舟挂席(5),容与波上(6)。

【原文】: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7),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8),待去,依兰桡更少驻(9)。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意译】:

碧绿的柳条飘然低垂,轻轻地拂拭着鸳鸯双双栖宿的岸边。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东晋王献之送爱妾桃叶渡水,招唤渡船的故事。可是我的“桃叶”如今又在哪里?春风中,柳丝飘拂,柳眼欲绽未绽,恍如为我含愁。我想去寻找我的爱人,可是又无法分身,只能让小船稍稍停留,倚靠船舷,北望淮楚,聊寄思念。

在去金陵的路上,到处莺歌燕舞。游子的漂泊之苦,只有朝夕涨落的潮水最了解。萋萋芳草已经长满了汀洲,我仍天涯飘零,无家可归。天色渐暗,小舟继续东行,今晚不知将会停泊在何处?

【点评】: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冬,姜夔随萧德藻自汉阳东下赴湖州,次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当夜有所梦,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次日又成此《杏花天》。词中既有往来奔波、漂泊身世之凄苦,又有“桃叶唤渡”、“愁眼春风”的恋情,只是姜夔的词大多比较恍惚迷离,若无小序并联系其生平,往往很难理解。今人夏承焘在《姜白石词校注》中解释说:“此词写离情。词序谓‘北望淮楚’,加上‘鸳鸯浦’、‘桃叶渡’诸句,说明作者有所怀想的是他的恋人。这个恋人的住处,在淮水流域的合肥。‘待去,依兰桡更少驻’,写低徊往复之情极深致。下片代恋人设想:‘金陵’乃‘莺吟燕舞’之地,‘王孙游兮不归’,这使她很忧愁,此处用潮水之有信反衬人的无信。潮水无情之物,尚且懂得离人最苦。这是加重的、进一层的写法。末了,以‘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的疑问句作结,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妙。”亦可备一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