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
黄芦岸白蘋渡口(1),绿杨堤红蓼滩头(2)。虽无刎颈交(3),却有忘机友(4)。点秋江白鹭沙鸥(5)。傲杀人间万户侯(6),不识字烟波钓叟(7)。
双调
白朴
黄芦岸边白蘋渡口,绿杨堤畔红蓼滩头,是他垂钓的地方。他虽然没有以生死相许的至交,却有胸怀坦荡的朋友——它们便是秋江上的白鹭和沙鸥。休看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怡然自得,傲视那食邑万户的公侯。好一位自由自在的烟波钓叟!
此曲写一位不识字的渔夫,他性格孤傲,思想自由,世俗间虽无至交,却与自然界鸥鹭为盟。这是作者心目中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白朴原居今河北正定,元人灭金,家人失散,师事大诗人元好问,后移家金陵,终生不仕。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自由,便将他的理想寄托到渔夫身上。在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大多为隐退的士大夫,如唐代的张志和,宋代的朱敦儒,他们写渔父词,都是把自己打扮成隐居江湖的渔父。此曲说它的主人翁是“不识字的烟波钓叟”。强调“不识字”当有所寄托。因为在元代有“九儒”、“十丐”之分,士人仅高出乞丐一头,所以作者认为还是不识字为好。其中不无对自身识字的悔恨,与对元代歧视知识分子的愤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